外部性理论主要是现代西方经济学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厂商污染了环境,等于占用了一定的环境资源,但厂商却并不为此支付任何费用。后来这个概念推广了,一般指,厂商生产经营活动给外部环境带来了某种影响,但厂商却并不为此承担任何经济责任,既不能从中获益,也不能需要为此支付费用。 不但厂商生产经营外部性,消费者行为也有外部性。如有人从事一些公益活动,对大家都有好处,但并不能因此从市场上获得经济报酬;反过来,有人做一些有违公德的事,如乱扔垃圾等,市场上也没有人能向他收取相应的排污费。 概括起来,外部性有两个关键,一是外在于经济行为人(个人或厂商),即一项经济行为对外部环境造成了影响;其中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二是外在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对于这些经济行为失去了调节作用。 作为经济学来讲,目前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是厂商的负的外在性,即类似环境污染这样对外部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厂商却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产品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概念。私人成本是指厂商负担的产品成本,大体上等同于产品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则是产品私人成本再加上外在成本的总和,是全社会负担的产品成本。外在成本是指厂商以外的社会负担的产品成本。 显然,外在性的存在,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导致了市场失灵。为此,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种种对策措施: 一是征税,即向污染环境的企业收取类似排污费性质的税收。这种方法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又名“庇古税”。 二是津贴,即由政府向有污染行为的企业提供津贴,帮助企业完善相关环保设施,减少污染,以至消除污染。不过,这种方法遭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反对,因为这种做法等于由社会承担了企业污染的成本。 四,规定产权与协商。这是根据科斯定理,只要明确产权,并且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两条前提下,一旦有污染行为,则受害者就会与污染企业协商谈判或提起诉讼,来解决问题。这个方案因不需要政府主动干预,基本上是通过市场途径解决问题,迎合了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性的自由化思潮,因而曾一度大受追捧。但现在看来,事实上也很做到,也不过是书呆子式的空想罢了。首先,产权很难完全明确,如一条河流的产权应该归谁?清洁的空气的产权又该归谁?诸如此类,无法回答;其次,交易成本绝非可以忽略不计,一次次的协商谈判,以至诉讼,常常需要巨额的成本费用。 五、政府直接管制。目前,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多数外在性行为,还要靠政府主动的强制干预。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外在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全心全意为人民造谏,是不会存在外在性现象的。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在性问题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国民观念上普遍重视起来,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应该说消除外在性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短期内很难一下子解决。
外部性影响市场的过程:
(1)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外部性的作用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福利经济学认为,如果外部经济效果不能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抵消,那么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2)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在很多条件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非对称信息.一项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时,人们从该项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会小于社会利益,而存在外部不经济时,人们从事该项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又会小于社会成本,这两种情况,资源配置都会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所以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