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法中,贪、嗔、痴、慢、疑,属于思惑。
1、贪
“贪”往往是与财、利联系在一起的。贪名、贪利、贪感情、放不下,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属于贪。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佛也告诉众生,不可生贪念,所谓“一念烦恼起,百万障门开”,凡夫俗子为了达到各种贪婪的愿望,必然会胡思乱想,生出各种祸端,同时为了财、利而不择手段,用歪门邪道去争取。现代社会争取个人财富和创业是值得提倡的,但如何遵守商道、践行诚信、杜绝贪念却是大多商人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2、嗔
“嗔”是无名业火,一旦动怒,人最容易头脑发热。生气、厌恶、憎恨,甚至脾气大,都属于嗔念。
在现代管理学中有句名言:当你愤怒时,不要做任何决定。在普通生活中,怒火中烧构成了许多危险产生的隐患,佛曰: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因此,必须要戒怒戒嗔。
3、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即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是非不分则是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在芸芸众生不乏浑浑噩噩之徒,人生一世中,不知所为也不知心之所踪,在世界上虚度一生,草木一秋,忘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够给社会带来的贡献。如果能树立远大的志向,目标明确、坚持不懈,也就不为“痴”了。
4、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自我崇拜。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为人处世要态度谦和。因为你有傲慢之心,无形之中给别人带来抵触和反感之心,你不能了解到别人的想法,因此别人不愿意帮助你。你的位置越高,往往可以听到别人给你意见的机会就越少。因此,傲慢之心不可有。当我们有这种念头的时候如水面泛出波纹,那么,考验我们的就是在最潜意识的心理行为中能否克制这种傲慢之念。
5、疑
“疑”,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佛法可以去怀疑,但怀疑是怀疑,怀疑的同时你可以把这份怀疑放在一边,并愿意实际去验证,这种怀疑是允许的。但心中升起了怀疑,并且坚信自己的怀疑是正确的,因此放弃了实证,就成了“怀疑”与“执着”的综合体,这就是思惑中的“疑”。
贪嗔痴慢疑是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
五毒心: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我们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于发财、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龄有对色欲(淫欲)有种种的贪求,为了追求感观享乐,可以不讲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如果再广泛一点讲,修行过程中执著、沉迷于某一状态或境界也为贪。
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不明事理就是对世间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觉,比如人是怎样来的?死后怎样去?我们统统不理会,不以为然,甚致嘲弄他人对此有兴趣等都是痴。对于真理、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无知,都是痴的表现。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或是有人养了一只漂亮的狗,觉得了不起,带着那只漂亮的狗招摇过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财产等,都称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华洋溢,高人一等,结果看轻别人也是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从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贪——贪心、爱慕、执着
嗔——冲动、脾气暴躁、心理不平衡
痴——愚蠢、不用头脑、不明白事理
慢——骄傲、自以为时。
疑——多疑、疑神疑鬼、对谁都不信任。
佛经上五大邪心念,这五心可使众生再轮回得不到根本解脱故佛说要不得!由心念而造作行为,贪令众生起烦恼放不下,嗔指怒火爆燥并带有怨恨之意,可令众生堕三恶道,痴使众生丧失本有定力及智慧不辨善恶造作罪业,慢指高傲目中无人不听劝告而误入岐途一错再错!
@九色鸟正:三毒指贪、嗔、痴。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今 贝 (贝最早做货币 )无量的占有[亲亲] (2)嗔,口 直 口无遮拦,无论真假,直接说出[吐] (3)痴,知 病 不明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