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剧本

2024-12-21 08:15:4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白:在隆中道上,风雪交加,天寒地冻,刘备与关羽、张飞骑马急行,远远地看见了茅庐,刘备早早下了马,与关羽、张飞牵马朝茅庐疾步而去,三人至庄前,刘备轻轻敲柴门,有一小童开门。
刘备:有劳转报,刘备前来拜见先生。
小童:先生虽在家,却在草堂午睡未醒。
刘备悄声对关羽、张飞说:你二人在门外等候,先生未醒,不便惊动!
小童:外边寒冷,将军何不进堂内等候?
刘备:等先生醒来再进。
白:小童轻轻进屋了,刘备一动不动立在门外。
时间不知过了多久,张飞显得烦躁不安,见刘备站着,张飞大怒。
张飞:这先生怎么这么傲慢,我们第一次来说出去了,第二次来又不在,现在第三次来,我哥哥站在屋外等候,他竟然高卧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还是不起?(动作)
关羽马上死死拉住张飞,说“不可,不可”,张飞叹了声“唉”恼得抱头蹲下。
白:草堂内,孔明长嘘一声,只见刘备紧张得忙站直酸累的身子,谁知孔明只是翻个身子,又朝里睡着了。(门外两人已烦累难忍)
(动作)关羽耷拉着脑袋靠着门柱呆呆看着天,张飞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打瞌睡,刘备一动不动。
白:又过了一个时辰。
孔明: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刘备(动作):来了精神,整衣理冠。
孔明:有俗客来否?
小童:刘皇叔已在堂外候立多时了。
孔明:何不早报,让我换件衣服相见。
屋外:刘备站在门口准备行礼,张飞、关羽站直了。
刘备(行大礼):汉室后代,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两次拜访,不得不见。
孔明(还礼):我乃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几次让将军来访,不胜惭愧。
两人进屋内入住,张飞、关羽刘备身旁站。
刘备:司马德操、徐元直早已向我推荐过先生乃高人,请赐教诲?
孔明:德操,元直都是当今高士,我是一个种地的农民,怎么敢谈天下大事呢?将军何必舍弃美玉而寻求顽石呢?
刘备:大丈夫身怀惊世才华,怎么能在山林中老去呢?请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赐教刘备。
孔明:那么,我想听将军的志向。
刘备:当今天下汉王室名存实亡,奸臣当道,刘备自不量力,想伸大义于天下,只是才疏学浅,到现在还无法成就,想让先生帮助我刘备。
孔明:当今的天下,自从董卓之乱开始,天下豪杰并起,北方曹操势力不如袁绍,却能够打败袁绍,并不是有天时,而是在于善于用兵,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兵马,又扶子以令诸侯,不可和他交锋,孙权占有江东已有三代之久,地势险要,也深得民心,对于孙权只可联合不可以攻打。
刘备连连点头。
孔明:但是荆州北接汉,南到南海,东边连着吴会,西面通向巴蜀之地,这是块可以用兵的地方。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是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也是以此为基础成就事业的,将军如果占有荆益两地,那么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刘备(激动):先生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真万古人不及备,刘备我虽然名气小德行微,请先生不歉弃我鄙贱,出出相助。
孔明:我喜欢在这里过着耕种子的日子了,不想出去。
刘备(焦急):先生真的不想出出相助吗?
孔明:实难从命啊。
刘备大惊(愁容满面):先生不出山,天下苍生怎么办啊?
说完,用袖擦眼,似哭泣。
孔明站起身走了几步,慢慢转过身,说:将军如不嫌弃,我诸葛亮愿效犬马之劳!
刘备大喜,站起慢慢将拳头抱起向孔明深深鞠了一躬。

回答2:

http://baike.baidu.com/view/3708.htm

回答3:

答案就是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三顾茅庐”故事,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明确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原文写的清清楚楚,刘备就是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诸葛亮也没必要抬高自己吹嘘,所以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的确存在,无需怀疑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桩小小的公案。确实有诸葛亮“北行见备”的说法,从陈寿的分析来看似乎更符合人情世故的往来,毕竟刘皇叔过了大半辈子,什么人没见过,那会看不出来什么“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种一听就知道是水军炒作的鬼话。所以近些年此说甚嚣尘上。

不过换个角度来想,诸葛亮的人品是两千年来人所公认的,而《出师表》也是从来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有后人代写(不像岳飞的《满江红》,几乎可以断定是后人伪作,只是岳元帅的名声和民声太好,大家实在不忍心承认罢了),那么虽然古人作文常有以“三”做虚指的用法,但是窃以为在这里,以诸葛武侯为人行事的严谨和谦逊来推断,他绝不会把自己“北行见备”改成“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种给自己贴金的话,并且还在蜀汉没有史官的情况下让它流传千古的。那样“大名垂宇宙”汉丞相诸葛亮的人设就彻底崩塌了。

综上所述,虽然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出师表》描述的可信度应该更高:刘备的确三顾茅庐。以孔明的谦虚和后来的感动劲儿,说不定还不止三次呢,呵呵

这个问题应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来回荅。即使这些家们争论不休,考一辈子古。也不一定有明确的一致的答案。倒是我等吃瓜打酱油群众糊涂了。到底是信张教授的论文呢?还是看李专家的证据呢?最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提议还是清出题专家明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