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挖掘潜能方可创新?

2024-11-28 16:11: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想法,所有伟大的发明,都来自于人类的大脑。就像大脑有不可思议的储存信息的能力一样,它也有一个新的能力:创新能力。

一部科技发展史以数不胜数的事实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只有创新,人类才能发展,历史才能前进。

创新,是指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非技术创新如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从知识经济的角度来看,发现和发明活动是一种知识生产活动,创新则表现为知识的运用。

1993年夏,在世界创造学会研讨会上,日本专家村上幸雄说,请诸位动动脑筋,说出曲别针的各种用途,看谁说得多而奇特!与会者大约说了20来种。有位专家递条子说有30000种。其他人不信。第二天这位专家写上“曲别针用途求解”,讲四字概括:勾、挂、别、联。他突破了思维的格局,创造性地讲出曲别针的3万种用途。他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材料质量、重量、体积、长短、截面、颜色、弹性、硬度、直边、弧度十要素,然后把这些要素用直线连成信息标——X轴,再把有关人类实践活动进行分解,连成信息标Y轴。两者垂直相交,构成信息反应场。每轴各点上的信息依次与另一轴各点上的信息相交合,产生若干种用途。Y轴“电”标与X轴“直边”或“弧度”相交合,可曲别导线或线圈等等。“曲别针有30000种用途”,这种创新思维、创意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同样,我们知道,Internet出现在70年代,80年代已经广为人知,但为什么到了90年代才突然大放异彩,并得到迅速发展呢?在这里,除了在网络技术上多年的积累以及技术逐步成熟外,WWW技术的产生和引爆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实,从原理上讲,WWW技术不是什么新的发明,也不复杂,但通过巧妙组合与集成——也就是一种创新,就引发了一场变革。而这种变革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引起了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产业等方面的进步。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要求人们发挥创造力,不论是公司、商号、工厂,都是发挥创造力的有利环境。利用经营学、行为科学,提高创造性的政策和有效的条件。

要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我能够做那些事”,不论面对任何问题,一定先确认有足够的能力做的积极想法。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帮助雅典进入了世界最初的民主政治,即使那是十分有限的民主。

牛顿卓越的新发现以及17世纪英国科学黄金时代的到来为英格兰工业革命铺平了道路。

亨利·福特的独特而新颖的成批生产原则促进了美国经济在20世纪的重大突破。

卢瑟福的才思迎来了原子时代。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理论提供了政府所需要的经济理论,然后改变了社会。

托马斯·爱迪生拥有1093项专利并且使电力遍及世界。

当雷·克洛克第一次光顾迪克和莫雷斯·麦当劳在加利福尼亚的汉堡包酒吧时,还只是一个中年的牛奶搅拌机销售商,他采用了他们的基本理念,并把它与其他的东西拼合,结果带给世界的却是最大的快餐连锁网。

“相信我一定能够完成”的这种心理,就是开拓、创造、解决路程的起步。如果深信无法完成,就形成破坏性的想法,那么事无论大小,就都无成功的时候。

创新既需要发散思维开拓道路,又需要收敛思维把握方向;既需要形象思维的直觉,又需要逻辑思维的推理。它需要的不是单个脑半球的专长,而是需要左、右半球的互补和合作。科学史、艺术史、军事史、创造史中大量的创造者的创新实践表明,只有保持两种思维的良好张力,才能取得较大的创新成果。

创新能力乃是人的最高本质力量。唯有创新,才有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唯有创新,才有日臻完善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机遇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有最高超的创新能力。

方法创新能够突破原有的框框,是机制创新的重要方面,需要创造性地在创新理论与实践方面加以结合。

实践中,当你发现自己陷入困境,就应另辟蹊径,让思路发散,多方向、多角度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日本创造工程学者中山正和提出的NM创造法,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的。比如,根据这种方法,在发明新式洗衣机时,发明者先围绕“洗”,用发散式思维提出一切可能的洗涤方法和工具。然后再从中发现加快水流速度是关键所在。而后,在各种可能加快水流速度的方法之中做出抉择。这种发散思维方法与灵感往往是有缘分的,当它在跨进一个新的领域时,就常与灵感相伴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