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中国馆里有哪些内容

不是还有各省馆吗?
2024-11-20 03:00:0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第一展区:探寻“东方足迹”
  通过几个风格迥异的展项,重点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理念中的智慧。其中的多媒体综合展项播放的一部影片,讲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自强不息的城市化经验、中国人的建设热情和对于未来的期望。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被艺术地再现于展厅中,传达中国古典城市的智慧。 搭乘电梯,观众可以直奔49米上层,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面积达8500平方米。“发展”和“时空转换”为该层的两个核心展示角度。 一个超常规的影厅是上层的点睛之处。导演陆川透露,不同于普通的影厅,在这里,主题影片将在不同的空间里同时展现,前、左、右三面大银幕包围着观众。影片时长8分钟,但不同空间放映的累积内容时长则达24分钟,极富视觉冲击力,以汇聚、建设和感悟着手,诗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所作的努力和成就。大气、震撼、现代风格的影片虽短,其内容却仿如一部“微型史诗”。 陆川透露,主题电影的制作班底就是《南京!南京!》团队,从创意阶段开始,电影即定调为诗意的展现,因此会有很多超出现实生活的、富有想像力的“奇观”呈现给观众。 影片将给我们展现一种新的人文情怀,震撼但不压抑。陆川认为,对一些历史的诠释可以用一种轻松的、柔性的关注和表现手段,使其更艺术化。 他表示:“影片后期制作复杂程度不亚于影片《魔戒》,将体现目前国内后期制作的最高水平,有许多经过好莱坞大片历练的年轻人加盟。” 走出影厅,观众马上会被另一件“宝贝”所吸引——放大了数百倍的张择端名作《清明上河图》巨型画卷可以让人细细品味,画中人物还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工人们巧夺天工地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了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面对 “国宝级”文物的再创作展现,潘公凯表示:“我们要把它做得有趣、好玩,既有意思又有内容,寓教于乐。”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宣和年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盛热闹,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而真实地记录了城乡、街市、水道间的形形色色。 2002年,《清明上河图》的孤本曾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来无数观众排队参观,竞相一睹真容。但当时观众只能在1米开外的围栏外远距离眺望而已。这一次,原本5米多长的画卷被放大至100米,走在巨型画卷旁,可以一次看个够。 紧接着,观众在前往41米展厅的途中,可以看到意象化的绿色植物将建构出一个梦幻的绿色环境,其中还穿插新老城市人在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的影像装置。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造纸、印刷术等和城市生活发展相关的元素也都将创意地展现在人们的寻寻觅觅中。 引
  第二展区:展开“寻觅之旅”
  采用轨道游览车,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中国城市营建规划的智慧,完成一次充中国国家馆内部效果图满动感、惊喜和发现的参观体验。
  结束了49米上层的参观,观众将来到41米的中层,经历动感体验。中层面积3500平方米,被誉为是充满惊喜的“智慧之旅”。
  梦幻的轨道车,是中层的主打项目。姚开阳表示,这就好比美国迪斯尼乐园的游玩项目,给人以童话般的意境。但中国国家馆的这段“骑乘”还能让人领略半抽象、诗意化的参观效果。
  边游边看,好似一趟寻觅之旅。黄建成表示,“骑乘”算是一种参观者的特定方式,运用了动态的“流处理”,设计在展馆的41米中层,既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参观节奏上的调节,让游客在三个层面的参观过程中有起有伏。
  约10分钟的“骑乘”旅途中,中国传统城市营建的智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园林、斗拱、砖瓦等成为沿途观赏的亮点。
  潘公凯说道,中国古代的农耕民族文化特点显著,古时候的建筑均以木材为主,功能偏向于生活和居住,并且符合中国的气候特点。这不同于希腊、埃及等其他国家,以石头建筑为主。因此,这种中国式的建筑之旅将很有看头。 [2]
  第三展区:聚集“低碳行动”
  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
  33米的下层展厅“绽放的城市”,面积约3400平方米,被赋予了“未来畅想”的功能。
  该层的环境设计颇有讲究,以白色为基调的展厅被打造成流线型,配以光影的勾勒,风格简洁、舒展又不失高雅。
  如果说,前两层是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那么这一层,则是对未来20年发展的展望。在这里,观众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参与到有趣的互动项目中,一起畅想未来的城市生活。
  潘公凯表示,下层将会展示中国人如何通过生活的智慧面向未来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交一份“中国式的答案”。
  中国元素不等于传统元素,充满未来感的下层,将中国长安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张扬相融合,给参观者提供畅想未来城市的机会,寻找中国的城市未来在哪里。 [2]
  水——贯穿始终的线索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因此,东方智慧的展现少不了“水”元素。
  中国国家馆内,“水的流动”联系了各个展层和展项。在不同的地方,观众会看到形态各异的水,既有真“水”,也有高科技的模拟“水”,还有装置性的抽象“水”,更有您意想不到的“新新水模式”。
  水,一直是个全球性的话题。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即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城市发展中,水资源早已成为各国探讨的热点。在中国,古有依山傍水的建城之道。人类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当今的城市。大城市靠水而生,“水”为人类带来生命之源和重要交通渠道。
  中国国家馆将“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凝炼,也是一次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应,更是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编辑本段]亮点

  精心挑出的“中国红”
  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在白天就是吸引目光的焦点所在,到了夜晚,绝妙的灯光效果将让“中国红”更加鲜亮。
  百米墙面重现《清明上河图》
  在中国国家馆最核心、也是最高的49米层展区北面,100多米长的整面墙都将被放大了数百倍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覆盖。而国宝《清明上河图》原件,也将出现在世博期间的中国馆。
  45分钟体验五千年文明精华
  参观者将首先看到一个巨大的环幕影院,通过观看一段8分钟的电影,感悟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之后,人们将回溯历史,从中国最早的模块状城市发展规划遗迹开始,再到放大了数百倍的《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最终来到以白色为基调,营造充满未来感的舒展空间,给出未来城市发展的中国式答案。 从现代、到古代、再到未来,中国馆将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浓缩呈现,整个参观过程约需45分钟。
  “新九洲清晏” 灵感源于圆明园
  在中国馆的地区馆屋顶平台上, 2.7万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园“新九洲清晏”,将为中国馆承担起人员疏散、公共休闲等多项功能。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浓缩着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更蕴藏着中华智慧和东方神韵。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游客们穿梭其中,就好比在微缩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看遍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而它们所展现的悠久文化和丰富景观,也是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篆书作墙组成二十四节气
  除国家馆的造型整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外,地区馆的设计也极富中国气韵,借鉴了很多中国古代传统元素。在地区馆的外墙,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来作为装饰。“叠篆文字”装饰的地区馆建筑表面,传递着二十四节气的人文地理信息。濒临失传“三斩斧” 平均每1厘米宽度要斩7刀,看似简洁的中国馆台阶蕴藏无数奥妙,其共有76级踏步,质量、工艺堪比人民大会堂的大台阶。同时重拾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斩斧”,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上万刀,整个中国馆大台阶加起来达5400多万刀。中国馆大台阶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突出了黑白相间的视觉效果。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核心区,规划中的中国馆由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馆、3万平方米的中国地区馆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馆位于浦东B片区世博轴东侧,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起上南路,东至云台路,面积为6.52公顷。地块内西北侧有轨道交通8号线穿越,并设周家渡站。
  ---
  是的,有各省馆,更是异彩纷呈,各有各的特色

回答2:

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馆,在2010的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了最受瞩目的焦点。不论是展馆建设中国红的大胆运用,还是展馆内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展示,都显示了中国近30年的发展。5月1日开馆之后,中国馆的独特魅力开始显现。

中国馆开门迎客 Q仔中国馆漫游记 主题纪录片直面灾难

(一)中国国家馆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二)展示理念与主题的对应(一般性)

和世界各国城市一样,中国城市的发展,既满足了千百万人的生活需求,也面临着不少矛盾和挑战,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各种不协调现象。在解决矛盾、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步形成、凝炼出不少精神、品质、道德和聪明才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就是展示在城市的成长、更新、生活、建设及文明演变过程中,中华文化有哪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推动促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三)展示理念与中华文化的对应(特殊性)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发展实践有很鲜明的独特性:中国城市历经千年,生生不息;中国城市的文化多元万象,底蕴深厚;中国城市的营建顺应自然,惠及万物,与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追根溯源,这些特点扎根在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可以说,指导中国城市发展的价值观、方法论是中华文化中的亮点,中华智慧在城市这个载体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选取“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作为中国馆的切入口,不仅为主题演绎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更能向千百万参观者展示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联系。

二、“中华智慧”的选择

(一)选择的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引领“城市发展”的中华智慧,内涵极其丰富。而展馆所传递的信息必须简洁、透彻,因此需要对“智慧”进行界定。世博会上展示的是“大智慧”,即通过城市这个载体,展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精神、观点、方法,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内容与基因,中国千古精神的根本。具体讲,就是展现中华民族在城市发展中的判断力(聪明才智)、包容力(道德观)、创造力(创新思维)。

反映中华文明的“大智慧”,不仅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锐意进取、改革开放,重视民生、和谐共处等理念,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新时期的逻辑延伸。因此,在选择“大智慧”时,还应当符合两个原则,即“当代性”,所选取的智慧能充分反映今日中国的发展方向;“包容性”,所选取的智慧内涵丰富,体现出人类多元思考和实践的结晶。

(二)选择的思路

中华伟大文明包天容地,刚柔相济。这样的中华智慧,是进取与包容统一的人生观,变化与秩序并存的世界观,能容能止、气象光明的立世之德和崇尚智慧、辩证睿智的方法论。今日之中国,正在以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步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馆所展示的智慧,不仅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中,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治国理念。

(三)所选的智慧

根据上述理解,中国国家馆通过城市发展的演绎展示,使人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等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这两个“智慧”是对“人”的品行的要求,概括了中国文化中民族精神与民族命运关系的认识。其中“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蓬勃、顽强的一面,“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谦和、宽容、乐观的一面。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时间的考验和兴衰变化,而一直能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个伟大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是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分不开的。

“师法自然”源自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而不同”源自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两个“智慧”是对“人”的处事要求,概括了中华文化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与辩证处理方法。其中“师法自然”要求尊重自然,顺应客观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和”,而不是“同”,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善于学习、交流、融合,要保持人和人之间的和谐。

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来看,这四个“智慧”不是同一个层面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偏重于对“人”本体的要求,是内省的、世界观层面的,“师法自然、和而不同”偏重于对人行为的要求,是外化的,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时的方法论。

三、展示主线和内容举例

中国国家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展示城市发展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重点(但不限于)表现某个智慧。

(一)生命之光

展示主线:

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与其他民族相比,并不是最好的,甚至是很艰苦的,既有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有强权统治、外族入侵等因素。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勇于克服困难,自尊自强,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中国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建城集居,战乱后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移民进城后艰苦创业,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等等。不少古城,历经天灾人祸、世事变迁,却能够从灾难中重生,衰败中复兴,历经千年,至今熠熠生辉。这个部分通过中国城市的诞生、发展、困境、再生,展示中国城市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百折不挠的生命意志,求新图变的创新精神,表现中国城市的奋勇前进、持续发展。

展示内容举例:

1、传承历史的千年古城(如洛阳、西安、北京、曲阜等)。

2、百折不挠的城市再生(如水患后重生的开封、战火后重建的成都、地震后崛起的唐山等)。

3、求新图变的城市变革(如通商变化后的口岸城市上海、中国第一个特区深圳等)。

(二)自然之美

展示主线:

城市建设与自然息息相关。不同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不同的城市风貌,丰富的自然资源赋予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潜质。但是在城市的建设、管理、生活、发展中,人类如果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会导致环境污染、民族矛盾、社会冲突等恶劣后果。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即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的规律,向自然学习,讲究与万物的共生。按照这样的思想,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在城市营建中巧借自然,吸取自然的睿智,与自然相协调,形成了各有千秋的宜居住宅;在城市扩展中重视资源的平衡利用,努力保持与环境的良好关系。在人类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师法自然”作为中华文化中的古老智慧,被赋予新的内涵,表现出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

这个部分通过中国城市中的规划与营建、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营造;展示中国城市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的特质。

展示内容举例:

1、规划(如沿河规划、依山而建,不同地域的城市因循自然、因地制宜,创造了大江南北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2、园林(如园林建筑的建造技术、空间布局、色彩质感、装修装饰、家具陈列、庭院环境等。)

3、民居(如京津四合院、晋商大院、徽派建筑、上海石库门、华南包括台湾地区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营建技术等。)

(三)生活之乐

展示主线:

和各国城市一样,中国城市也由南来北往的移民构成。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居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小到个人矛盾,大到文明冲突,都日益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的棘手问题。今天,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社会面临着更广泛、更深层面的多元社会挑战。

中华文化特别强调多元和谐,强调君子之间的“和而不同”。中国城市中,民族众多、宗教多元,但不同民族、宗教都彼此尊重、共同发展,在同一个城市中传承自己的习俗,演绎自己的文化,促成中国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这种理念还特别表现在家庭生活、社区邻里之间,中国人口众多、人际复杂,但中国人将家庭的亲情人伦之爱推己及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既尊重个体,又包容不同。因此,“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多元社会得以绵延千年的动力之一。

这个部分通过中国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生活,展示中国城市文化生活的多元性和互补性。

展示内容举例:

1、多宗教并存(如不少城市里,不同宗教场所并存。)

2、民族风采(如56个民族的服饰、习俗、语言、艺术、饮食、居住等。)

3、市井生活(如以《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为参考背景,表现自古至今的城市平民生活。)

(四)文明之脉

展示主线:

中华文化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对延续千年历史,维护万里疆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伟大,来自于它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保持文化个性的基础上,对各种异质文化兼收并蓄,善于消化,使其融合成中华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包容,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厚德品行,能以天广地厚的胸襟接纳一切。

这种厚德在城市里表现特别典型。自古以来,中国城市就是各种宗教、习俗、文艺等融合的场所。以“厚德载物”为价值观的城市精神,催生了各类杰出人物,演变出各种理论思想和物质精品。进入近现代,随着中外交流、改革开放,中国以城市为载体,吸纳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元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

这个部分通过璀璨辉煌的城市文明成果,展现中华城市自由宽容的品质,反映“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

展示内容举例:

1、杰出人物(如影响中国社会的若干思想家、历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

2、礼仪思想(如成语故事中表现的、影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品行道德。)

3、开放交融(如胡服骑射、丝绸之路,改革开放等历史事实。)

回答3:

中国国家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展示城市发展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重点(但不限于)表现某个智慧。

(一)生命之光

展示主线:
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与其他民族相比,并不是最好的,甚至是很艰苦的,既有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有强权统治、外族入侵等因素。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勇于克服困难,自尊自强,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中国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比如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建城集居,战乱后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移民进城后艰苦创业,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等等。不少古城,历经天灾人祸、世事变迁,却能够从灾难中重生,衰败中复兴,历经千年,至今熠熠生辉。这个部分通过中国城市的诞生、发展、困境、再生,展示中国城市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百折不挠的生命意志,求新图变的创新精神,表现中国城市的奋勇前进、持续发展。

展示内容举例:

1、传承历史的千年古城(如洛阳、西安、北京、曲阜等)。
2、百折不挠的城市再生(如水患后重生的开封、战火后重建的成都、地震后崛起的唐山等)。
3、求新图变的城市变革(如通商变化后的口岸城市上海、中国第一个特区深圳等)。

(二)自然之美

展示主线:
城市建设与自然息息相关。不同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不同的城市风貌,丰富的自然资源赋予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潜质。但是在城市的建设、管理、生活、发展中,人类如果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会导致环境污染、民族矛盾、社会冲突等恶劣后果。
中华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即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尊重自然的规律,向自然学习,讲究与万物的共生。按照这样的思想,在城市规划中注重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在城市营建中巧借自然,吸取自然的睿智,与自然相协调,形成了各有千秋的宜居住宅;在城市扩展中重视资源的平衡利用,努力保持与环境的良好关系。在人类日益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今天,“师法自然”作为中华文化中的古老智慧,被赋予新的内涵,表现出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
这个部分通过中国城市中的规划与营建、自然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营造;展示中国城市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的特质。
展示内容举例:
1、规划(如沿河规划、依山而建,不同地域的城市因循自然、因地制宜,创造了大江南北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2、园林(如园林建筑的建造技术、空间布局、色彩质感、装修装饰、家具陈列、庭院环境等。)
3、民居(如京津四合院、晋商大院、徽派建筑、上海石库门、华南包括台湾地区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营建技术等。)

三)生活之乐

展示主线:
和各国城市一样,中国城市也由南来北往的移民构成。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居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小到个人矛盾,大到文明冲突,都日益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的棘手问题。今天,随着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社会面临着更广泛、更深层面的多元社会挑战。
中华文化特别强调多元和谐,强调君子之间的“和而不同”。中国城市中,民族众多、宗教多元,但不同民族、宗教都彼此尊重、共同发展,在同一个城市中传承自己的习俗,演绎自己的文化,促成中国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这种理念还特别表现在家庭生活、社区邻里之间,中国人口众多、人际复杂,但中国人将家庭的亲情人伦之爱推己及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既尊重个体,又包容不同。因此,“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多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多元社会得以绵延千年的动力之一。
这个部分通过中国城市的多元文化和多彩生活,展示中国城市文化生活的多元性和互补性。
展示内容举例:
1、多宗教并存(如不少城市里,不同宗教场所并存。)
2、民族风采(如56个民族的服饰、习俗、语言、艺术、饮食、居住等。)
3、市井生活(如以《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为参考背景,表现自古至今的城市平民生活。)

(四)文明之脉

展示主线:
中华文化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极其丰富的内涵,对延续千年历史,维护万里疆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世界文明产生很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伟大,来自于它本身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保持文化个性的基础上,对各种异质文化兼收并蓄,善于消化,使其融合成中华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包容,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厚德品行,能以天广地厚的胸襟接纳一切。
这种厚德在城市里表现特别典型。自古以来,中国城市就是各种宗教、习俗、文艺等融合的场所。以“厚德载物”为价值观的城市精神,催生了各类杰出人物,演变出各种理论思想和物质精品。进入近现代,随着中外交流、改革开放,中国以城市为载体,吸纳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元素,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
这个部分通过璀璨辉煌的城市文明成果,展现中华城市自由宽容的品质,反映“厚德载物、有容乃大”的中华智慧。
展示内容举例:
1、杰出人物(如影响中国社会的若干思想家、历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
2、礼仪思想(如成语故事中表现的、影响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品行道德。)
3、开放交融(如胡服骑射、丝绸之路,改革开放等历史事实。)

回答4:

是的,都是各馆当地的文化民风与之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