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没有任何功利之心;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如果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会差得很远;问余何适,廓尔亡言--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原文出自
《庄子·山木》。1941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在临终之前他又引用了这段话。 原出处
《庄子·山木》:
孔子问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
围于陈蔡之间。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子桑雽
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或曰:
‘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
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
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
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
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孔子曰:“敬闻命矣!”
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益加进。异日,桑雽
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
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
固不待物。”
弘一大师病危前手书之偈语,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应该解释为,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是说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是说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但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
“象”的说法来自魏晋玄学,是对应於“意”而言的。一般言之,“立象以尽意”,此是象所尽之意。有象所尽者,即有其所不尽者。象所不能尽者,即“象外之意”。弘一大师借著这道理来说明佛教的真理,表示佛教对真理的最高体悟,是离语言文字思维的,所谓的“语言道断,心行路绝”者是。故说执象(语言文字思维,这些都是“象”)而求真理,真理其实就在咫尺之间,但对胶著与“象”的人来说,何止千里?
下面是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的名言,曰: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於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