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
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
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所有这些认识,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一定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不仅因为
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能够适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创
造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
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但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文化相
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结构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究
竟应该怎样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应采取怎样的形式,必须从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状况出发.比如中国根据自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
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三,对
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
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表明劳动既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当然,究竟应该建立怎样贯彻社会主
义原则的分配制度,应该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定.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这是对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
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
求.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
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
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博采世界文明之众长,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
文化的侵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
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
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看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马
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
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
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呢?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
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
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
主义政党已经能够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地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
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到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夺取革命的胜利.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
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
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
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方面了.从历史上看,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也有不是从最发达的地方开始而是从
薄弱的或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做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
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
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这并不就是说这种民主
一开始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将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从而为人类的崇高
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
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
第
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
产力提供了可能.然而,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又并非易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
实践已经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
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它面临着崇高宏伟而又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00多年来一些国家已经找到了各自成功的道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探索.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社
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回,阶级基础与群众基
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
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实践表明,虽然已经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起点的生产力
状况都比较落后,但是,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各个国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
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们进行活
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按照自己的民族特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
求他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植根于本国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
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时代是不断前进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世界范围来说,各个社会主
义国家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具体的国家来说,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
发展的要求,适时地改革和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总之,坚持社会主
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真理.但是在认识这一真理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却是沉重的.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
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多样化
的趋势日益突出.这种多样化的趋势,既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从世界历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牛机和
活力.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既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那么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就是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第
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第1卷出版时说过:一些读者可能会以为他从这本书里会知道共产主义的千
年王国看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期望得到这种愉快,谁就大错特错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新社会制度的思想方法,对于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第
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
的一条基本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
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各国的国情不同,情况又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的实际运用,也应该不同.“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
作出正确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空前伟大的创造性事业.社会主义要
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
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的开放性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
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这也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但借鉴不能脱离本国国情照抄照搬.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曾经被神圣化、凝固
化,以至于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实践证明,不同国家试图用“一条道路”、一种模式发展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发展社会主义既不能照搬苏
联社会主义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几
千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
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甚至要经历反复多次的复辟、危机和失败,而后才能站住脚.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亦是如
此.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更不可能一帆风
顺、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前进发展.列宁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
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
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着人类的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社会主义的
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这就必然要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拼死反抗.社会主义新社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时起时伏,有时甚至相当激烈,资本主义还可能会复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还需要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继续进行
更加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这就注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
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的规律.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才
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全球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充满矛盾的客观进
程.当前甚至今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全球化趋势将仍然处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之下.这种全球化必然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既有积极的效应,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交往,只
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说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只
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
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
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
从根本上说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生产力与生产
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
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
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案例呈现: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东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2、案例讨论: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案例点评:
(1)九方皋相马的方法表明,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伯乐之子“相马”遵循的是“按图索骥”的方法,他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见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编写:《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课复习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5、427页)
另外推荐:
http://mz.pspm.whu.edu.cn/mks/index.html
这是我们学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示范教学网站,
2005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
这个网站上各类音像、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欢迎浏览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变化与创新之上.那么,应该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形态呢?围绕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展开了多方面的理论探讨,以一些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为依托,已经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其一,注重马克思思想与西方人文传统的对话,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从中梳理马克思思想的逻辑线索的理论特征;其二,主张根据“第一手文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进行翻译和解读,强调阅读马克思原始文本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从文本入手,才能真正厘清马克思的思想内涵和内容实质;其三,强调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对当代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己的作业自己做哦!
现在犯懒,以后吃亏的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