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那皇帝上朝如何面对各地方言的轰炸呢?

面对不同地区大臣的方言轰炸,皇帝下达个命令啥的能说清吗?
2024-12-27 09:31:2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其实客观来说,古代的中国一直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古代的教育都是私塾小班,没有像现在那样,全国范围之内推广普通话和通用教材。古代的朝廷官员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从小学习到的语言肯定是各不相同,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就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规定的书同文,主要是将在文字表达方式方便做到统一。至于在朝堂之上跟皇帝的交流,则在官员中间推行官方语言,以咸阳当地方言为官方语言。

凡是大秦的官员必须学习。那些京官长期生活在京城,在跟当地人民的交往之中,逐渐掌握了当地方言。所以后来的朝代,一般都是以京城当地方言为标准官方语言的。还有的是以皇帝所会的方言为官方语言。

在秦之后的朝代,朝廷为了君臣之间交流方便,还专门在朝堂之间推广学习官方语言。为此还专门印制了,官方语言教材。清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专门针对那些朝廷官员建立了正音书馆。另外在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之中,官方语言也视为一个考核标准。地方的官员进京面圣,一般都会事先安排精通当地方言的人做翻译。但是皇帝也担心,这个做翻译的人原话的基础上添盐加醋,造成误会。

而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方言高达,几百种,所以在封建社会这个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一直到满清末期,光绪皇帝曾为这个事儿烦恼!

回答2:

大家每次看古装剧,会发现电视剧里的人物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果是现代剧还发现不出什么毛病,不知道大家看古装剧的时候想过一个问题没,古代就有普通话了吗? 答案是没有的。那么每次上朝的时候,大臣怎么和皇帝商量国家大事的呢?各地官员讲着不同的方言皇帝能听懂吗?

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但是多数朝代都会确立一种官话。就是大家在一块讨论问题的时候,用一种话,不就都能听懂了吗?

最早的官话出现在周朝。周朝定都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官方语言是如今河洛一带的方言。但是各地的官员又不是河洛人,不会说河洛方言啊,所以还产生了一种从事翻译的官职名为“象胥”。每隔几年各地的象胥都要到都城学习官话,学会了回去教各地的官员。

政策上推行。朝廷设立了一个机构叫“正音书馆”,就是专门普及官话的。朝廷的通知下来后,福建、两广等地的各个府州县,都成立了正音书院,就是专门教官话的。除此之外,还规定读书人要想参加科举考试,要想做官,必须要学会官话,学不好禁止考取秀才。这样的话,会不会很多人为了中举而学习官话呢?要不然,真的会出现湖建人听不懂湖建话的笑话了。

不仅仅对于臣子们有官话的这个要求,对于领导人也是有要求的,在小的时候就必须要学习满、汉、蒙、藏着四门语言,这可是相当于需要从小学习至少三门外语,这个课业也是一点都不轻松啊,毕竟是以后要当皇帝的人,可是一点都马虎不得。

虽然看起来做了不少事,但却没什么效果,后来渐渐就取缔了。到戊戌变法的时候,梁启超觐见光绪,皇帝仍然被这个问题困扰。由此看来,我们现在推行的普通话还是有效果的!

回答3:

当然要让大臣学会皇帝的语言啊,总不能让皇帝去适应大臣吧。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学会当地的语言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大臣应该都是这样学到京城的语言的,这样才能与皇帝交流。

回答4:

朝廷上的这些大臣虽说是来自五湖四海,但多数长时间待在首都,或者干脆就世代生活在京城,方言问题和口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刻意学习都会消失。

回答5:

一般都是给皇帝上呈奏疏啊,需要每天上朝的官员都是京官,说的话皇帝都能听懂。听说皇帝秘密召见大臣议政不能有无关人在场,清末的时候有个福建来的官员跟皇帝议政,实在是听不懂闽南语,只能找个翻译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