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因年龄段而异。曹兴莉老师的小班美工区指导,或许放手太多,毕竟孩子才刚满三岁,也才适应幼儿园生活。如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用橡皮泥做出自己喜欢的食物,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令他们无所适从。因此,小班区域活动的指导,教师应更具体一些,目标可以细化,必要时,教师可以示范操作。中大班的活动指导则可以放手一些,不能介入太多。舒萌老师在指导大班美工区活动时,便有意放手孩子自由创造,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菊花”。尽管孩子们在老师没有任何提示,同伴间没有任何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了精美的创作——各种材料精彩纷呈的菊花,但这真的是我们所期待的常态化区域活动吗?越是完美越容易暴露瑕疵。即使是大班,区域活动指导仍然需要孩子交流,甚至争论,这也正是区域活动被大家认可的功能意义之一。教师的放手不代表沉默,适时的点拨、偶尔的建议……是哪个年龄段都需要的。
二、区域活动要围绕一个主题。三节活动都有各自的主题,无论是小班的“好吃的食物”,中班的“我们的城市”还是大班的“重阳节的菊花”,均能引导孩子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但相对而言,中班和大班的主题更鲜明一些,无论是材料的投放,还是教师的开场引导都能唤起孩子的参与意识,每个孩子都很明确自己今天要完成一项什么任务,为达到目标才能做出相应的回应和努力。小班的“好吃的食物”这一主题对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来说,有些偏大。教师可以具体说说可以做出哪些好吃的食物,糖葫芦?汤圆?棒棒糖?面条?……或者指定一种食物,请小朋友做出不一样的花样,或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当然,曹老师指导的美工区活动很接地气,回归本真,这正是我们如今在区域活动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值得探讨,值得商榷。
三、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语言和交往能力的一大契机。区域活动之所以被国内外幼教人士广为认同和推广,其原因之一便是“区域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孩子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我们欣喜的看到中班孩子在活动中能够自由交流,畅所欲言,而且是有些稚气有些拗口的普通话。小班的孩子比较吵闹,但自顾自地吵,没有说普通话的意识;大班孩子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交流,即使偶尔的交流也是方言。作为教师,我们应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大胆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他们语言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