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与鳝鱼有何区别?

2024-11-28 10:02: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泥鳅身体细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较圆。其头尖,吻端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须三对。眼睛很小,圆形。鳞片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左右,头部无鳞。背鳍无硬刺,腹鳍短小,尾鳍 圆形。其体色深灰,腹部较浅,全身有很多小的黑色斑点。泥鳅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均有利于它在泥中的活动。
泥鳅是温水性鱼类,生活的适宜水温为20-30℃,当水温在30℃以上时,白天钻入泥土栖息,冬季水温降到5℃以下时,开始冬眠。冬眠期不摄食、活动少、依靠少量的水分,用肠壁进行呼吸。平时喜栖息在水体底层,特别喜栖息在有丰富腐烂植物淤泥表层。泥鳅除用鳃呼吸外,还能进行独特的肠呼吸。当天气闷热,水中氧气不足时,泥鳅会上浮到水面进行呼吸。并把废气通过肛门排出。泥鳅视为很差,但其触须发达,味觉敏锐,泥鳅就是告它来选择食物。泥鳅满身粘液,皮肤润滑,有利钻泥活动,还能澄清水质。
泥鳅为杂仞性鱼类,食谱广泛,幼苗期间摄食动物性饲料,如小型甲壳动物、昆虫及其幼体、水蚯蚓等。随着个体的长大逐渐转向杂食性,成鱼阶段以摄食植物性饲料为主,如高等植物的种子、碎屑和藻类等。泥鳅平时喜在夜间觅食,但生殖期间,白天也进行觅食。
鳝鱼,又名黄鳝,为鳝科类动物,栖息于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常昼伏夜出,白昼藏于泥质水底或堤岩石隙中,夜晚出来觅找昆虫、蛙类、小鱼等动物为食。产卵期6-8月,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各地均产,是最普遍的淡水食用鱼类之一。

回答2:

鳝鱼和黄鳝是一样的,合鳃科,多生活在湖泊、塘堰、河道、沟渠、稻田及池沼中的底部,为生活在淡水中的底栖鱼类,但现在大多数都是养殖的了。浑身滑溜溜,体圆,身体细长的,象蛇一样,尾尖细。头圆,唇发达,上下颌有细齿。眼小,为皮膜覆盖。左右鳃孔在腹面相联。体无鳞。无偶鳍,奇鳍退化仅留下不明显的皮褶,是一种雌雄同体的动物
泥鳅是浑身滑溜溜的,背部和两侧为灰黑色,全身又布满黑色小斑点,在它的尾柄处有大黑点。小小的眼睛,嘴的周围长着5对触须。生长在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层,凡是有水域的地区它都能生长。

回答3:

泥鳅是一种淡水性小鱼。每到冬季,它便钻入水底的淤泥深处长眠,以抵抗严寒的侵袭。

泥鳅个头虽小,能耐却很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质较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甚至在干旱季节,水源涸竭的情况下,它能钻入泥中照样不死。因为泥鳅有特殊的呼吸方式,它除了和其他鱼一样能用鳃吸收水中的氧气外,还能通过肠呼吸直接从空气中得到氧气。平时泥鳅生活在水底的淤泥里,当水中的含氧量减少时,它们便纷纷上浮,不时将头伸出水面,用嘴巴吞吸空气。泥鳅的肠管较直,肠壁很薄,其中分布着许多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代谢,当空气经过肠管时,氧气被吸收,而其他废气则通过肛门排出。

泥鳅有沙鳅、真鳅、黄鳅之分,在我国各地的淡水中都有分布。常生活在水田、池塘、沟渠的静水底层淤泥中。喜食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也食植物碎屑、藻类等。泥鳅每年4—8月进入繁殖季节,二龄后的泥鳅性成熟开始产卵。个体越大,产卵量越多。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

鳝鱼,亦称黄鳝、长鱼、海蛇等,是我国特产
鳝鱼是一种半冬眠的鱼类,当气温低于15℃时,鳝鱼便不吃不动,靠微量呼吸进入冬眠。因此,进入秋季以后,气温逐渐下降,鳝鱼的觅食和活动也逐步减弱

回答4:

泥鳅比鳝鱼短些

回答5:

泥鳅有胡须,蟮鱼没有
泥鳅比鳝鱼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