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穴来风
这个成语出自宋玉的《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穴,是孔、洞的意思;来:招致。有了洞穴才能招进风来。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原意为“消息和传说是有原因的”,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由于词义的演变导致用法的改变。现在,这个词既可以用来形容有根据,也可以用来形容没有根据。到底谁是谁非,还要以后再下结论。但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上,“空穴来风”一词的意思是指原意,所以如果考试碰到这样的题,应该按原意去理解,否则要扣分的。
2、美轮美奂
这个成语是形容建筑之美。如今,滥用的极为普遍,甚至连于丹这样大名鼎鼎的文人也会用错,她在提到舞蹈《千手观音》时,用成语“美轮美奂”来形容其美,立即遭到网民的非议。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文子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轮,是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这个成语指高大的意思,专门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现在,连电台、电视台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主持人和记者,往往也是张嘴就来,这个成语的乱用有点过份了。
3、不孚众望
孚,信服的意思。不孚众望,即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虽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两个成语不能混用。还有“深孚众望”,意思与“不负重望”差不多,只是“深孚众望”程度更深一些。
4、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是指“过时之物”。明日,在英语上属于“将来时”,既然明日还未到来,怎么会过时?于是有人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看似很有创意,实质弄巧成拙。如果知道成语的出处,或许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这个成语来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这里的“明日”显然是指过去了的时光。如果使用“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一定要记住它是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5、床笫之私
床笫,请大家注意,这可是一个极容易迷惑人的“马甲”,很容易误看作为“床第”。“笫”和“第”,虽然两各个字的模样酷似,但写法毕竟不同。笫,读音同“姊”、“子”,是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但换上“床第”这套“马甲”,就什么也解释不通了。出于好奇,当我用键盘敲打这篇稿子的时候,遂上网用“床第”这个莫须有的词进行了搜索,结果竟然出现一大堆诸如“床第之私”的词条,连我使用的搜狐拼音输入法也能弹出类似的组词,呜呼!不知说什么好了。
6、娑婆世界
“娑婆”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被称为“五浊世间”,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再广义一点解释,就是“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现在的问题是,或许是眼花的缘故,一些人常把娑婆二字颠倒过来写成“婆娑世界”,我同样到网上搜索,也同样会出现一大批“婆娑世界”的条目,如此明目张胆地乱用成语,实在让人瞠目结舌了。善哉,善哉!佛祖也必定很生气吧?
7、无「奸」不商。原为: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卖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也可解释为:商场如战场,必须有拔尖的智慧,才能成功。如果是「奸」,那世上做生意的,没一个好人了。
8、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为:无度不丈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度量者,方能称为大丈夫。「度」与毒,一字之误,谬以千里。
9、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应该是:唯汝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你们这帮人和小人最难对付)。古汉语「女」通汝,故有此误,纵观孔子的思想体系,并无歧视女性之意。
10、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由於我们对「上、下」两个认识不全。常将它们做「及」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该说原意应为「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於文明社会之外。不作此解,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自相矛盾了。更简单的判断是:自从汉代「独尊儒术」至有清一朝,刑及大夫的案例并不少。
11、群龙无首
坊间误解:在群众中或企业或部队或机关中,没有领导者所以引起争乱,需要马上选出领导者.才能解决纷争.
古文正解:群龙无首,古语云:见群龙无首,吉.有首必有争,纷纷乱世,黎民受苦.莫如相互无争,有或相互制衡,才得平安之世.是谓天德.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不能用于自然本身。
误例: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身无长物]或[别无长物]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不能理解成“自己没有什么长处”。
误例: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不能理解为“一点东西也不捐出”。
误例: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时,你却细大不捐,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么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
误例: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能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动”。
误例: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草本植物,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用于成年女子,更不能用于男孩。
误例: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罪不容诛]诛:把罪人杀。罪恶极大,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恶。不能理解为“罪恶小,不应该诛杀”。
误例: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大快人心]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不能用于一般的好事。
误例:最近,老王的女儿考上了公务员,儿子考上了大学,下岗的妻子也找到了工作。老王乐得合不扰拢嘴:这真是大快人心啊!
[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主语不能用于人物以外的其他事物。
误例:生活中的人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涣然冰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不能用来描写冰雪融化。
误例: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
误例:近段时间,“超级女声”在全国巡回演出,每到一处,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真可以用间不容发来形容。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不能误用为“双方打官司”。
误例:事情一拖再拖,悬而不决,双方只得求助于法律,对簿公堂。
[拍手称快]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直接用于那些欢快的场面。
误例: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不足为训]足:值得。训:准则,典范。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误例: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不能理解为“不能刊登发表”。
误例:这篇文章内容粗俗,只有华丽的辞藻,竟然在报刊上发表,简直是不刊之论。
[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能理解为“没有全局观念或看不到整体”。不能误用作贬义词。
误例: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错误的。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理解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误例: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误例:我对任何邪教组织的言论不赞一词。
[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误认为“连续不断”。
误例: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用于不好的结果。
误例:新学期伊始,教师要引导高一新生听好课、做好笔记、完成好课后作业,长此以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不是指未来的东西。
误例: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是明日黄花,是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努力呀!”
[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于人而不用于物,不可理解为“热门”或“商品畅销”。
误例:家用电器的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不能误用作褒义词。
误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张冠李戴
【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示例】: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 ★沈从文《边城》十四
【近义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歇后语】: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语法】:作谓语、状语;指弄错了对象
不虞之隙,汉语词汇,出自《红楼梦》,释义为意外的误会。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宝玉]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
张冠李戴
自以为是
驴唇不对马嘴
无可非议
不虞之隙
物各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