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心脏无法低温工作
人不能冬眠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类已经失去了一些关键性的能力,比如,人类的心脏在太冷的情况下是无法正常工作的。人类的心脏会对钙产生收缩反应,如果钙太多的话,最终结果就是心脏骤停。
在一定的温度下,人的心脏不能去除多余的钙,因此,当温度在28摄氏度以下的时候,人类的心脏就会停止工作。相比之下,冬眠动物的心脏即使在1摄氏度的环境下也能继续跳动,因为它们的心脏去除多余的钙,这是人类所做不到的。
2、天气和食物影响
人类生活的地区的天气和食物供应决定了人类不需要通过冬眠来躲避恶劣的条件。而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人类是顶级的捕食者,可以对付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人类也没有通过冬眠来躲避天敌的需求。
3、人类自身体积
人类体积有点大,冬眠的动物体形通常都很小,平均体重在70克左右。当然,这个规则也有例外,熊就是最明显的,不过,它们不像其他动物一样进入深度冬眠,其体温下降的幅度也不大,因为它们需要很多能量来维持身体的体温。
扩展资料:
动物冬眠的原因
1、避免寒冷
动物冬眠的一个最明显的原因就是避免寒冷。动物冬眠其实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它们的身体机能减慢,呼吸、体温、新陈代谢和心率都会下降。对于动物来说,冬眠是一个直觉,它们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恶劣的环境、少得可怜的食物让它们不得不睡过一整个冬天。
2、冬季食物短缺
在生活的区域里冬季找不到足够维持生存所需的食物,所以也只有借助冬眠来减慢新陈代谢降低能量消耗,以度过食物匮乏的冬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类为什么没有冬眠
人类的心脏在太冷的情况下是无法正常工作的。人类的心脏会对钙产生收缩反应,如果钙太多的话,最终结果就是心脏骤停。在一定的温度下,人的心脏不能去除多余的钙,因此,当温度在28摄氏度以下的时候,人类的心脏就会停止工作。
相比之下,冬眠动物的心脏即使在1摄氏度的环境下也能继续跳动,因为它们的心脏去除多余的钙,这是人类所做不到的。
人类生活的地区的天气和食物供应决定了人类不需要通过冬眠来躲避恶劣的条件。而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人类是顶级的捕食者,可以对付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人类也没有通过冬眠来躲避天敌的需求。
另外,人类体积有点大,冬眠的动物体形通常都很小,平均体重在70克左右。当然,这个规则也有例外,熊就是最明显的,不过,它们不像其他动物一样进入深度冬眠,其体温下降的幅度也不大,因为它们需要很多能量来维持身体的体温。
需要提到的是,冬眠带来的并非全部都是益处,有研究团队列出了冬眠的一些缺点。比如,动物在冬眠时,其免疫系统是不工作的,因此会有被感染的风险。此外,200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冬眠似乎也会影响动物的记忆,经过迷宫训练的睡鼠在冬眠之后完全忘了它们曾经学到过什么。
扩展资料:
动物的冬眠亦称“冬蛰”,是动物对冬天严寒的环境条件和食物匮缺的一种适应,具体表现为不活动、心跳缓慢、体温下降、代谢降低、陷入昏睡状态。人是没有冬眠的,不过所谓的微睡也是不运动、减慢新陈代谢、减少体能消耗、从而解决贫苦问题——可以少补充能量和少进食,不妨看成一种借鉴行为。
旱獭和刺猬等哺乳动物在完全处于一种冬眠的节能模式时,它们的新陈代谢甚至可下降98%,每分钟心跳只有很少几次,如刺猬的心脏每分钟跳10至20次。一些小型哺乳动物的体温几乎可下降到冰点,欧黄鼠是冬眠体温的创纪录者,可达到零下3℃。
有的冬眠动物会改变它们体液的状况,比如减少血小板的数量,以提高血液的抗凝性。有人认为,冬眠动物会不断从冬眠中醒来,提升一下体温——为了像模像样地睡一会儿,因为深睡只有在正常体温下完成。有的雌性动物甚至会在冬眠时分娩,生出后代。
人之所以不会自动进入冬眠状态,因为人的血液中没有冬眠动物所特有的诱发冬眠的物质,而冬眠动物的血液中不仅有诱发物质,还有促使从冬眠中醒来的物质,(科学家称之为抗诱发物质)。
上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科学家们热衷于研究如何使宇航员在宇宙飞行中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他们迫切需要搞清楚动物冬眠的诱发和抗诱发物质。
今天的急救医学也为自己提出了课题:如果严重受伤者的新陈代谢能被遏制到最低限度,那么就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的机会。所以医学科学家们同样一直在研究可以控制冬眠的物质(搞清楚具体的诱发和抗诱发物质)。
人类对冬眠感兴趣,因为冬眠期间的代谢下降有利于对某些疾病进行长期治疗;反之,通过冬眠也能为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争取到必要的时间。从理论上讲,冬眠期间的生物老化缓慢,借鉴冬眠可以看成间接延长人的寿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借鉴冬眠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类为什么没有冬眠
告诉你不知道的冷知识百科。感谢关注!
1、人体心脏无法低温工作
人不能冬眠最重要的一点是,人类已经失去了一些关键性的能力,比如,人类的心脏在太冷的情况下是无法正常工作的。人类的心脏会对钙产生收缩反应,如果钙太多的话,最终结果就是心脏骤停。
在一定的温度下,人的心脏不能去除多余的钙,因此,当温度在28摄氏度以下的时候,人类的心脏就会停止工作。相比之下,冬眠动物的心脏即使在1摄氏度的环境下也能继续跳动,因为它们的心脏去除多余的钙,这是人类所做不到的。
2、天气和食物影响
人类生活的地区的天气和食物供应决定了人类不需要通过冬眠来躲避恶劣的条件。而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人类是顶级的捕食者,可以对付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人类也没有通过冬眠来躲避天敌的需求。
3、人类自身体积
人类体积有点大,冬眠的动物体形通常都很小,平均体重在70克左右。当然,这个规则也有例外,熊就是最明显的,不过,它们不像其他动物一样进入深度冬眠,其体温下降的幅度也不大,因为它们需要很多能量来维持身体的体温。
动物冬眠是为适应冬季的寒冷和食物的短缺,冬眠的动物一般都是变温动物,这些动物没有使体温恒定的器官,比如体毛.而人属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有足够的能力度过寒冬。人是温血动物,不需要冬眠,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严重感染、甲状腺危象等等危及生命时,需要为抢救争取时间, 因此需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冬眠,即采用杜冷丁、氯丙嗪和异丙嗪的合剂,使患者体温保持在35度以下,降低代谢。因为人的保温能力很强的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眠,是变温动物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
你看,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
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为此,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那么,这种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呢?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足以控制诱发物质的时候,动物才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探索还在进行,科学家认识到,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在航天与医学上有重大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