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丽红出生于1950年,台湾嘉义布袋镇人,她的父亲过世很早,由年轻守寡的母亲辛苦抚育姐弟三人长大。萧丽红从嘉义女中毕业以后,为了分担家计和照顾读书的弟弟,前往台北工作,对于能够把赚来的薪水用在从小就会念书的弟弟身上,萧丽红十分高兴,从这一点就可以体会到她个性的温柔和宽厚。
在纯朴的布袋镇出生,长大,故乡的民俗人情对萧丽红有深厚影响,她曾经说:“在故乡每一个节日都是鲜明的,过年用石磨磨水米做年糕,厨房,灶下连着几天蒸粿做粽的气息不散。你不用看日历,走到路上巷口,鼻子里的气息就是节令。 “在萧丽红的小说中,这些美丽的童年记忆,成为最温馨的素材。在纯朴的布袋镇出生,长大,故乡的民俗人情对萧丽红有深厚影响,她曾经说:“在故乡每一个节日都是鲜明的,过年用石磨磨水米做年糕,厨房,灶下连着几天蒸粿做粽的气息不散。你不用看日历,走到路上巷口,鼻子里的气息就是节令。 “在萧丽红的小说中,这些美丽的童年记忆,成为最温馨的素材。萧丽红的经历写成了她最为人瞩目的一本小说《千江有水千江月》。
萧丽红师从胡兰成,1975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冷金笺》。1977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桂花巷》在联合报连载,深获好评。1980年的年,她以《千江有水千江月》获得联合报第一次颁发的长篇小说奖,并引起文坛广泛的注意。此后,她又出版了《桃花与正果》,《白水湖春梦》两部小说。成名后的萧丽红行事依然低调,她很少出席文艺界的活动,联络事项都委托出版社代为管理。
萧丽红的作品虽广受大众的喜爱,但在文学评论上对她作品的评价是呈现两极的看法,一方面如评选《千江有水千江月》为获奖作品的评审齐邦媛等人,皆极度赞赏此书文字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宽恕厚重” ;但另一方面由于萧丽红被归类为“三三文学集团”的“闺秀文学”作家,因“三三”在写作内容上以创造一个大中国文化的中心为目标 ,相当附和当时政府的主流论述,故此书常成为箭靶。此外, “闺秀文学”作家在台湾文坛上代表负面的意义,种种矛盾的评论,使得萧丽红的文学地位一直都是暧昧不明的。
文学评论多以萧丽红创作的意识型态作定位的标准,然而,大众喜爱阅读萧丽红的作品,学校常以她的作品作为国文或乡土教学教材,乃因为她在作品中形构出一个属于极台湾式乡土温暖民情的乌扥邦。在萧丽红的小说中,最常出现的故事架构是台湾早期农业社会的大家庭,然而,她笔下的大家庭中成员虽多,却彼此不会钩心斗角,而是彼此包容,善替对方着想,她书写出单纯美好的人际互动关系。特别是家族中女性之间的关系——母女,婆媳,妯娌以及女性好友之间,大多是相濡以沫的情谊,而少有尖锐的冲突,尤其是《桂花巷》中的主角-高剔红更演绎出女性主体其位置流动的复杂性。其中《桂花巷》在1987年被导演陈坤厚搬上银屏,收到很高的评价,而由吴念真作词潘越云演唱的电影配乐《桂花巷》更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