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国的实力要大于吴、蜀两国之和,吴蜀两国的高层显然都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双方自赤壁之后以和为主,以战为辅,并且战争规模不大,都是以争夺荆州为主的局部战争。在诸葛亮以倾国之兵六出祁山伐魏的时候,孙刘两家已经重新缔结了盟约,约定平分魏国,从此孙刘联盟一直持续到蜀汉灭亡。
东吴不趁机攻打蜀国,我觉得有以下三点理由:
从政治方面讲,双方结盟,蜀汉放下正统地位,承认孙权帝位的合法性,这让东吴感到有面子(因孙氏对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不自信,虽然起家早,但却是三家最晚称王称帝的)。同时,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孙权称帝,也彻底断绝了魏、吴两国联合的可能性,所以吴蜀只能走联合抗曹的道路。
从军事领域角度讲,吴国军队以水军为主,如果攻打蜀汉,势必需要大量的步兵和骑兵,而这恰恰是吴国的短处。要知道,吴国二十多万将士数十年北伐无功而返,跟自己步兵和骑兵弱有很大的关系。并且吴国若派遣大军从三峡入川,难保魏国不趁机夺取荆州,截断他的归路,如此,岂不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从双方高层人员的构成来讲,刘备、关羽、周瑜、吕蒙等鹰派核心人员相继离世,诸葛亮、孙权等主张孙刘联盟的鸽派人士占据上风,并掌握了军政大权,双方高层战略决策者的态度趋向于联合抗曹,自保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鼎足而立。
势。首先当时天下大势为鼎足三分,魏国有灭掉其中一国的实力,但是没有同时消灭两国的实力,因此,吴蜀若想长时间的存国,必须共同抗曹,一旦蜀国灭亡,东吴也难以以一己之力抵抗强魏,这从后来的历史中就可以看出。吴国若想生存必须努力保住老二的位子,和老三一起搞老大,直到自己成为老大才是应有的战略部署;如果和老大一起搞掉老三,那么也就离灭亡不远了,东吴火烧连营后,已经稳居老二的地位了,因此就不急于搞掉老三了
因为没必要这时候去攻打蜀国。因为诸葛亮去讨伐魏国,这样的话就会两败俱伤。等到蜀国真正元气大伤的时候,再去攻打会更合适。
我个人认为是的,因为蜀国一旦灭亡的话,吴国的实力是根本不足以对抗魏国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们不攻打蜀国的主要人物。
因为当时的孙权已经失去了雄心壮志,贪图享乐, 所以他并没有趁机攻打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