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会。因为人工降雨改变了自然的自然规律,把本来要降到南方的雨强行强到北方了,另外,降雨是向云层中播散催化剂(碘化银),不属于自然水,碘化银也会产生污染。
人工降雨对人无害
人工降雨的原理是让积雨云中的水滴体积变大掉落下来,高炮人工降雨就是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有大量积雨云的4000至5000米高空,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达到一定体积后降落。碘化银由炮弹输送到高空,就会扩散为肉眼都难以分辨的小颗粒。
和巨量的水滴相比,升上高空的碘化银只是沧海一粟,太多了不仅不会增雨反而会把积雨云“吓跑”,所以,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人们绝不会感觉到碘化银的存在。
此外,炮弹弹片在高空爆炸后会化成不足30克,甚至只有两三克的碎屑降落地面,其所落区域都是在此之前实验和测算好了的无人区,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人工降雨已有一段历史,技术较为成熟,所以对人工降雨人们不必心存疑虑。
运用云和降水物理学原理,通过向云中撒播催化剂(盐粉、干冰或碘化银等),使云滴或冰晶增大到一定程度,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又称人工增加降水。其原理是通过撒播催化剂,影响云的微物理过程,使在一定条件下本来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激发而产生降水;也可使本来能自然降水的云,提高降水效率,增加降水量。撒播催化剂的方法有飞机在云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将碘化银炮弹射入云中爆炸和地面燃烧碘化银焰剂等。
由于自然降水过程和人工催化过程中的很多基本问题仍不很清楚,人工降水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还处于探索和试验研究阶段。世界上先后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这项试验 ,其中美国、澳大利亚、前苏联和中国等国的试验规模较大 。中国一些经常发生干旱的省、区都开展了这项试验 ,其中有许多成功的例子。这对于增加降水,缓解干旱的威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观点已成为过去。几千年来人类“布云行雨”的愿望,如今已成为现实。而首次实现人工降雨的科学家,就是杰出的美国物理化学家欧文·朗缪尔。欧文·朗缪尔,1881 年1 月31 日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朗缪尔从小对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极感兴趣。他年轻时就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实现人工降雨,使人类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朗缪尔十分理解干旱季节时农民盼雨的心情。面对农民求雨的目光,面对茫茫无际的蓝天,作为一名科学家他进行了理智而科学的探索。他经过深入地研究,终于搞清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地面上的水蒸气上升遇冷凝聚成团便是“云”。云中的微小冰点直径只有0.01 毫米左右,能长时间地悬浮在空中,当它们遇到某些杂质粒子(称冰核)便可形成小冰晶,而一旦出现冰晶,水汽就会在冰晶表面迅速凝结,使小冰晶长成雪花,许多雪花粘在一起成为雪片,当雪片大到足够重时就从高空滚落下来,这就是降雪。若雪片在下落过程中碰撞云滴,云滴凝结在雪片上,便形成不透明的冰球称为雹。如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的暖区就融化为水滴,下起雨来。但是,有云未必就下雨。这是因为云中冰核并不充沛,冰晶的数目太少了。当时,在人们中流行着一种观点:雨点是以尘埃的微粒为“冰”,若要下雨,空气中除有水蒸气外还必须有尘埃微粒。这种流行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对人工降雨的实验与研究。因为要在阴云密布的天气里扬起满天灰尘谈何容易。朗缪尔是个治学严谨、注重实践的科学家。他当时是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的副主任。在他的实验室里保存有人造云,这就是充满在电冰箱里的水蒸气。朗缪尔想方设法,使冰箱中水蒸气与下雨前大气中水蒸气情况相同。他还不停地调整温度,加进各种尘埃进行实验。
1946 年7 月中的一天,骄阳当空,酷热难熬。朗缪尔正紧张地进行实验,忽然电冰箱不知因何处设备故障而停止制冷,冰箱内温度降不下去。他决定采用干冰降温。固态二氧化碳气化热很大,在-60℃时为87.2 卡/克。常压下能急剧转化为气体,吸收环境热量而制冷,可使周围温度降到-78℃左右。当他刚把一些干冰放进冰箱的冰室中,一幅奇妙无比的图景出现了:小冰粒在冰室内飞舞盘旋,霏霏雪花从上落下,整个冰室内寒气逼人,人工云变成了冰和雪。朗缪尔分析这一现象认识到:尘埃对降雨并非绝对必要,干冰具有独特的凝聚水蒸气的作用,即作为“种子”的云中冰晶或冰核。温度降低也是使水蒸气变为雨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不断调整加入干冰的量和改变温度,发现__只要温度降到零下40℃以下,人工降雨就有成功的可能。朗缪尔发明的干冰布云法是人工降雨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它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有趣的是,这个突破性的发明,是于炎热的夏天中在电冰箱内取得的。朗缪尔决心将干冰布云法实施于人工降雨的实践。1946 年时他虽已是66岁的老人,但他仍像年轻人一样燃烧着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1946 年的一天,在朗缪尔的指挥下,一架飞机腾空而起飞行在云海上空。试验人员将207千克干冰撒入云海,就像农民将种子播下麦田。30 分钟以后,狂风骤起,倾盆大雨洒向大地。第一次人工降雨试验获得成功。
朗缪尔开创了人工降雨的新时代。根据过冷云层冰晶成核作用的理论,科学家们又发现可以用碘化银(AgI)等作为“种子”,进行人工降雨。而且从效果看,碘化银比干冰更好。碘化银可以在地上撒播,利用气流上升的作用,飘浮到空中的云层里,比干冰降雨更简便易行。
“人工降雨”行动在战争中作为一种新式的“气象武器”屡见不鲜。美越战争时期,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车水马龙,国外支援越南人民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作战物资,靠这条唯一的通道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但那里常常出现暴雨,特大洪水,冲断桥梁,毁坏堤坝,大批运输车辆挣扎在泥泞的山路上,交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破坏程度不亚于轰炸。开始越方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暴雨茫然无知,后来,经多方侦查才知道,这是由美国总统约翰逊亲自批准并实施了6 年之久的秘密气象行动,即美国在那条路上空进行了“人工降雨”行动。
“天有可测风云”其含义不仅在于“人工降雨”,它还启发人们能合理地进行人工控制天气。朗缪尔对此也作了研究,他希望在暴风雨来临之前,运用人工控制的方法,将它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一设想不仅合理而且可行,现在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0.htm
人工增雨对环境是有影响的,且总体而言,利大于弊。
1、人工增雨增多干净空气
在晴朗、清洁的空气中,平均每立方厘米含有1000颗悬浮微粒,而在严重污染空气中的约为10万颗。这些微粒在尺寸上也大小不均,直径分布范围为0.01微米到10微米。一个很大项目的人工增雨计划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清洁空气环境中的微粒含量增加15%,使污染空气环境中微粒含量增加0.15%。喷洒入空中的催化剂核心将会很快地进入到所设定的云层,并随着因其产生的降雨而下落。
2、催化剂碘化银的污染问题
有分析表明,如果向一块云层中射入碘化银微粒,并收集随之产生的降雨,这些雨水若由一个人饮用,那么他所吸收的碘量将会与他在早餐中食用加盐鸡蛋所吸收的碘量相等。而且,通常在人工降雨中所采用的催化剂多为干冰(固体二氧化碳)或氯化钾,其中二氧化碳为空气中固有的气体,同时释放入空气中氯化钾(一种盐产品的替代品)的量与从海洋上蒸发所产生盐分的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从整体上来说,人工增雨所释放的催化剂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3、驱散云层的作用小
一般人想来,当飞机在空中飞行来喷洒催化剂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飞机的来回穿梭使云层打散,事实并非如此。
现今世界上最大型的喷气式飞机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与一个中型雷暴所释放的能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更确切地说飞机不会驱散云层。环境学家表示,对于使用飞机来喷洒催化剂,最大的顾虑是喷气式飞机所产生的烟雾可以扩展、形成上层云层,这个云层可以屏蔽太阳光,这样就会影响云层的表面温度。
4、影响整个地区的天气状况
决定一个地区天气状况的最大因素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以南部非洲为例,每天通过它上空的水汽有600万立方米,这其中有5%的水汽会降落地面,在这5%中,又有60%的水汽会通过各种蒸发方式成为空气,因此,空气中只有约2%的水蒸气留在了南部非洲。如果通过人工降雨,南部非洲的降雨量增加25%,那么,实际上空气中也只有约2.5%的水蒸气留下,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仅发生微小的变化。
补充:
人工降水,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发电水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