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为了优生,孕前一定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得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但孕前的运动必须科学,尤其是要注意方法。
1.多去跳舞: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把舞蹈活动作为养生、长寿的手段之一。如华佗的“五禽戏”,其中的“戏”就有舞蹈的内容。与华佗同时代的傅毅,在他写的《舞赋》中,就曾说舞蹈是“娱神遗老,永年之术”。在我国古代一些医生的疗法中,也重视通过音乐、舞蹈,辅助药物和针刺,以治疗情绪忧郁的病人,收到一定疗效。
舞蹈之所以有益于健康,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一种全身性的肢体运动,而且是在一种愉快情绪支配下的运动,因此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作用。有些舞蹈是从民间武术发展而来的,有一定的医疗体育的性质,有些舞蹈则可直接作为治病的手段。这是因为舞蹈的节奏起着调节人体节奏的作用。人体有种种周期书奏,最常见的如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细胞分裂、能量代谢等等。正常的生物节奏,都有稳定的周期,各种生物节奏之间构成同步的或协调的关系。人体内的许多周期节律,可以说是自然界的变化在人体内的反映。人体内的各个节律之间以及大自然节律之间必须协调和谐,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条件之一,一旦丧失或破坏这种协调关系,就会生病。人体的种种生物节律,需要经常进行调节,使之互相配合,切勿使之紊乱。而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节奏,就有着调节人体节律的作用。
当然,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适度,过分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舞蹈活动也是这样,如果不讲节奏、不顾身体疲劳程度和不分疾病性质的狂舞乱跳,不仅不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是有害的,这也应该引起注意。
2.常常揉耳,人的耳朵是整个人体的缩影:人如果生了病,在耳朵的相应部位便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点,这就是耳穴。耳穴约有350个,经常揉耳穴,是一种祛病强身的自我按摩疗法。具体方法是:先把手心搓热,再上下左右把耳朵搓热,然后用食指或拇指针对病情按压相应耳穴。如胆囊炎按压耳上胆俞穴,腰肌劳损按压腰俞穴,要反复按揉多次,早晚各做一遍。本法简便易行,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持之以恒,都能受益。
3.散步最好:散步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方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可以防泊多种疾病。如:神经衰弱、冠心病、肥胖病、糖尿病和消化不良症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已成为中国民间健身的格言。而养生家们则更有“百练不如一走”之说。意思在众多的健身方法中,散步是最好的方式。
散步,就是指不拘形式的从容踱步,闲散和缓地行走,四肢自然而协调的动作,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加之轻松自如的情绪可以使人气血流通,经络畅达,利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而益五脏。散步,不但可以健身,而且能够防病治病,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运动养生方法。特别是其不受年龄、性别、体质及场地的条件限制,随时随地皆可行之。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中国历代养生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不少增进散步效果的宝贵经验。
散步的要领:散步之前,应该使全身放松,适当地活动肢体,调匀呼吸,平静而和缓,然后再从容展步。清代曹廷栋撰写的养生专著《老老恒言》中说:“欲步先起立,振衣定息,以立功诸法徐徐行一度,然后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可见,全身放松是增加散步锻炼效果的重要步骤。身体拘束而紧张,筋骨则不得松弛,动作必然僵滞而不协调,肌肉关节也不会得到轻松的运动,当然也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散步时宜从容和缓,不宜匆忙,更不宜使琐事充满头脑。“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百事不思。这样可以使大脑解除疲劳,益智养神。悠闲的情绪,愉快的心情,不仅可以提高散步的兴致,也是散步养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散步时,步履宜轻松,有如闲庭信步之态,周身气血方可调达平和。唐代医学家孙思邈(581~682)即主张“行不宜急”。这种步法,形虽缓慢,然而轻松缓慢之中,气血畅达,百脉流通,内外协调,是其他剧烈性运动所不及的。对年老体弱之人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适合。
散步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老老恒言》说:“届常无所事,即于室内时时缓步,盘旋数十匝,使筋脉活动,络脉乃得流通。习之既久,步可渐至千百……”意思是说,散步要根据体力,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到形劳而不倦,勿令气乏喘吁。这对于年老体弱有病之人,尤当注意。即使健壮之人,也不可过力过累,而耗气伤形,不仅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于身体有害。
散步的形式:散步锻炼,形式可不拘。并非一味只是踱步。单纯走走,未免枯燥无味,可与其他内容结合起来,一则提高兴致,二则达到锻炼目的。春暖花开之时,则可漫步赏花,游览名胜,以百花争艳之姿,览万物萌动之能;风和日丽之际,则可结伴漫游,访贤问友,或参观展览,或登山涉水。乘其雅兴,长步当车,既可活动身体,亦可饱眼福而广见闻。炼在其中,寓健身于逸乐之中,是散步养生的一大特点。可据各人的情趣爱好,随意选择为之。
散步的速度:缓步,指步履缓慢,行走稳健,每分钟约行60至70步。这种散步适于年老体弱者或一般人饭后活动。可使人稳定情绪,解除疲劳,也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
快步:指步履速度稍快的行走,每分钟约行120步左右。由于这种散步比较轻快,久而久之,可振奋精神,兴奋大脑,使下肢矫健有力。但是快步不等于急行,只是比缓步稍稍轻快而已,速度太快也不相宜。
逍遥步:指散步时且走且停,且快且慢。行走一段距离后,停下来稍事休息,既而再走;或快步走一段,再缓步行一程。这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散步,适用于病后复元或体弱之人。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量力而行。因其自由随便,姑称之为逍遥步。
散步的时间:
清晨散步。早晨起床后,是散步的好时问。或在庭院之中,或在林荫大道上,均可行之。最好在树木较多的地方。若置身于青松翠柏之间,效果更佳,空气清新,可调气而爽精神。清晨散步,要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同时,不要在车辆、行人拥挤的交通要道上散步,因为杂乱的噪音及机动车排出的废气于健康不利,也影响散步的情绪,空气新鲜,四周宁静才是散步锻炼的好环境。
饭后散步。中国的许多古代医书都崇饭后散步。足见饭后散步,可健脾消食,而行走中以手摩腹,则可增加其效果。
饭前饭后散步还可防治消渴病(即今之糖尿病)。如隋代的一部医书说:“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稍后的唐代的一部医书也说:“食毕即须行步,令稍畅而坐卧”均记载了散步防治消渴病这具体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机体的代谢率,改善糖的代谢,已为现代医学证实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睡前散步。“每夜欲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善行则身旁,劳则思息……”(《老老恒言》)。睡前散步,环境宜安静,以使心神宁静,产生怡和舒适的感觉。入睡困难者,可能快步行走15分钟;而对情绪堂在兴奋之中的人,则以慢步为佳。久而久之,可起到较好的安神效果。
春季散步。春天是百花争艳之季节。人也应随着生之势而动。春季之清晨进行散步是适应时令的最好养生法。衣着要宽松保暖,步履要和缓有序,情绪要畅达,如此为之,可以养肝。
散步健身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持之以恒。日久天长,方可显出其养生防病的效果。以为三五天、七八日即能秦效的想法,是不实际的。然而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散步确能帮助你健身和防病。
4.“摄谷道”有益: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枕中方》中有“谷道宜常摄”的叙述。谷道即指肛门,摄即提的意思。撮谷道,古人又称为提肛功,指主动地、有规律地收缩肛门部的肌肉,并以此达到防病健身、祛疾的目的。
撮谷道的具体方法是:站、坐、卧均可进行,吸气时提收肛门,如忍大便状;呼气时,缓慢放松肛门,如解小便状;一提一松为一次提肛运动。20至30次为一遍,每日可做二至三遍。
撮谷道之所以能强身治病,是因为肛门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是练功中真气运行的路线。
中医认为,撮谷道可使中气升提,脏腑强壮,并可调节气血阴阳。现代医学认为,有意识的提肛,能对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促进胃肠及肛门部的血液循环以治疗多种肛肠疾病。
患有痔疮、肛裂、瘘管等疾病的患者,用撮谷道法使肛门有规律地收缩和放松,使肛门处血液循环改善,淤血消除,且可减轻或消除肛门括约肌痉挛,使肛门扩大,排便通畅。有肛门瘙痒者,可通过提肛调节其精神状态,转移瘙痒兴奋点,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提肛还能调节肠胃功能,使肠道传输运动正常,对于腹泻或便秘的患者有调整作用。
另外,对于气虚下陷引起的内脏下垂、子宫脱垂及精索静脉曲张、慢性前列腺炎等,提肛锻炼部有一定防治效果。
5.“练”五禽戏好: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
五禽戏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用意念想着它们的活动,自然地引出动作来,只要动作的前后次序有个组合就可以了,每次锻炼的动作次序可以不完全一样。另一种是参阅现有五禽戏的书籍,学习整套动作。
熊形:右膝弯曲,左肩向前一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卜抬。左膝弯曲,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上抬。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本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活关节等功效。
虎形: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脚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划弧横于前额,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额一拳,左手横于后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向左扭动,眼看右足跟,同时抬头,强视片刻,形似寻食。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本动作作用于华伦挟脊穴和督脉,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背痛、脊柱炎和高血压等病。
鹿形: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起步踢出,上体前倾,脚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屈,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弯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与头平;左臂于后,距腰~拳,指尖向上,眼为斜视。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怡然之态。本动作可强腰肾,活跃骨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并锻炼腿力。
猿形: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迈出,足跟抬起,脚尖点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紧贴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弯曲上抬,右手从右脑后绕于前额,拇指中指并拢,眼为动视。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本动作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
鸟戏:第一左动: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右脚尖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两脚相并,两臂自测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的一体。本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可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
五禽戏要领:一是要像导引术一样,先有意念活动锻炼,再配合呼吸和肢体活动,三者融为一体;二是练五禽戏必须像形取义,如学虎的爪、扑、旋转等动作,学鹿的触、走、盘坐等动作,学熊的推、攀、摇晃行走等动作,学猿的跃、采、转、闪、进退等动作,学鸟的飞、落、伸展等动作。
经常练五禽戏的人,都会感到精神爽快、食欲增进、手脚灵活、步履矫健、说明五禽戏具有强壮身体的作用。此外,五禽戏对于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也有预防和防止复发的功效。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时常选择五禽戏锻炼,能改善病人的异常步态和行走姿势,防止肌肉萎缩,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对其他症状的改善也有帮助。每日可锻炼四五次,每次10分钟。此外,在练习五禽戏时,应选择空气新鲜、草木繁荣的场所。
(1)多去跳舞: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把舞蹈活动作为养生、长寿的手段之一。在我国古代一些医生的疗法中,也重视通过音乐、舞蹈,辅助药物和针刺,以治疗情绪忧郁的病人,收到一定疗效。
(2)常常揉耳,人的耳朵是整个人体的缩影:人如果生了病,在耳朵的相应部位便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点,这就是耳穴。耳穴约有350个,经常揉耳穴,是一种祛病强身的自我按摩疗法。
(3)散步最好:散步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方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可以防治多种疾病。如神经衰弱、冠心病、肥胖病、糖尿病和消化不良症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已成为中国民间健身的格言。而养生家们则更有“百练不如一走”之说,意思是在众多的健身方法中,散步是最好的方式。
(4)“摄谷道”有益: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枕中方》中有“谷道宜常摄”的叙述,谷道即指肛门,摄即提的意思。撮谷道,又称为提肛功,指主动地、有规律地收缩肛门部的肌肉,并以此达到防病健身、祛疾的目的。
(5)“练”五禽戏: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