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孔子及其后的儒家继承天意,天命,天道的信仰,以“天人性命”为枢纽,肯定天道,天道下贯为人性,创立了仁学体系,侧重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及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主张人要通过道德活动,上达天德。也就是人生来就是为了做好事,让上天满意而存在的。把道德世界与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世界认知。
第二阶段,外来文化交流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哲学围绕着人的精神超越与现世生存的问题展开。现世受苦来世享福等。
第三阶段,实现儒释道三教融合。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论,本体论,精神归宿问题。道生一,无中生有的宇宙诞生观念,九重天,人间,十八层地狱,神统治人间的宇宙观。人死后进入阴间,喝孟婆汤过奈何桥,投胎转世的生死观。好人好报,恶人打入地狱不得超生,进入畜道等道德观。道德精华克制欲望,存天理灭人欲,修仙成神的生存观。
第四阶段,西方文化作为强势力量冲击中国文化。自然科学冲击瓦解着人们的人生观,宇宙观。人就是普通的动物,和兔子小鸟一样。地球不是中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星球。人死后腐烂掉,不再有任何感觉想法。人们的灵魂何处安放?西方的自然科学并没有摧毁西方人民对上帝的信仰,但却瓦解了中国人的信仰。
“意义即存在”萨特,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家,对人的存在意义,人的灵魂归宿进行探讨,为人们寻找信仰依托。
意而爱,爱而笑,笑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