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的庙号为什么是高祖而不是太祖?

2024-12-28 10:57: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西魏时代权臣,“西魏八大柱国”之一,陇西郡公的李虎,是李渊的祖父,唐朝的基业是从李虎的地位之中得来的,所以后来李渊尊其为太祖。
李虎有一子李昞,生下了唐朝开国君主李渊。李渊登位后,李渊的祖父李虎被尊为皇帝,庙号唐太祖,谥号景帝。李渊的父亲李昞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谥号元帝。而李渊自己自然被后世尊为高祖。

八柱国中,柱国之首的宇文泰后来创建北周王朝,李虎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弼是瓦岗军首领李密的曾祖父,独孤信为隋文帝杨坚的岳父、李渊外祖父。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为子孙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书》记载:“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唐会要》卷36《氏族》载武德元年唐高祖李渊对内史令窦威说:“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咸登此职……比见关东人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世为帝戚,不亦贵乎?”
今日中文“马桶”一词的由来和李虎也有一段关系。中国古代,原先将夜壶称为“虎子”。到了唐代,为了避李虎的名讳,便将“虎子”更名为“马子”,马子后来再被改名为“马桶”延续至今。
庙号,意思就是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商朝所建立的,可谓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旧唐书》:“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为弘农太守。重耳生熙,为金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仪凤中,追尊宣皇帝。熙生天锡,仕魏为幢主。大统中,赠司空。仪凤中,追尊光皇帝。皇祖讳虎,后魏左仆射,封陇西郡公,与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以功参佐命,当时称为“八柱国家”,仍赐姓大野氏。周受禅,追封唐国公,谥曰襄。至隋文帝作相,还复本姓。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陵曰永康。皇考讳昞,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谥曰仁。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庙号世祖,陵曰兴宁。”
自从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与庙法。
汉朝时期,兼采传承自商朝时期的庙号制度及来自于周朝的谥号制度。初时,汉朝对于庙号仍本着商朝时期的初衷,庙号的给予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并不多。
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不过甫开国的前几代君王,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而也是自唐朝以后,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而由于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人人有庙号,而谥号从周武曌开始,帝王的谥号字数不断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称呼上有所困难;又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明帝,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皇帝有庙号者占绝大多数,所以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盖棺论定的功用。
明朝的基业是由朱元璋所建立,其称明太祖,而由于朱棣推翻其侄的政权,等同于创立基业,其庙号初为明太宗,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崇庙号为明成祖。
清朝起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部落,清朝建立时追封为清太祖,而清朝所统治的地区基本是顺治帝在位时所占领,故顺治帝也被视为开创之君,是为清世祖,此后康熙帝由于平三藩、征准噶尔等军事成就,被群臣认为“名为守成,实乃开创”,故成为清朝第三个称祖的皇帝,庙号圣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