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现在,祭月拜月活动也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年纪大一点的人觉得中秋节越来越没有什么意思了,年纪小的80、90一代对过中秋节的意识越来越淡化。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正面临着吸引力越来越弱的趋势。吃月饼是过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可如今许多节日在我们日益紧张的生活中变的越来越淡,最后只剩下了吃。中秋吃,过年吃,端午吃,元宵节吃,圣诞节吃,总之现在吃的内容已经变做了节日的重头戏,而那种玩乐和有意思的事却越来越少。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现在,怎样把节日过的有意思,值得回忆,这是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既然是过节嘛,总该跟平时有什么不同才对,总该比平时更有意思才对。或者说特殊的日子总该有特定的仪式或与平时不一样的内容啊。可如今除了吃,我们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值得留恋。而吃也似乎有些腻了,烦了。月饼提前一个星期半个月就可以吃了,到了真正中秋的那天也许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因为吃月饼并不能代表什么东西,想吃天天都可以吃,不想吃到了中秋也不感兴趣。
尽管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但是国家并没有给予法定放假。中秋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可是没有放假,异地的亲人团聚也是难上难啊,只能是明月千里遥寄相思!
对于忙碌的人们来说,互送礼物、互发信息、打电话表达问候和祝福是庆祝中秋节最常见的方式。抽时间聚会HAPPY一场、去湖边山顶赏月也是众多人的选择。也有一部分有钱有闲的市民选择外出旅游观光。但真正有内涵有文化的中秋节活动难得一见,政府、民间在弘扬中秋文化方面都亟待大大加强。
今年中国的“七夕”情人节比去年就热闹多了,大有追赶国外的情人节之势,这当然是件好事。联想起前些年韩国向联合国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说端午节是韩国的,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反思一下,我们难道对发展中秋节这一传统节目不应该尽更多的努力吗?
现代中国人啊,不要让中秋节的光彩在我们手里渐渐淡去!
这样可以么?
[中秋节由来]中秋节怎么过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来历及传统习俗冷知识介绍
中秋节代表月圆人团圆。现实生活工作需要,一家人能一起吃一餐饭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中秋节一家人能在月亮下尝月饼,吃田螺,聊家常是最好不过了
一个人过
配父母一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