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记载,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也就是中国古代原本并没有棉花,那么棉花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呢?翻阅了资料以后,发现《宋书》以前,从来没有关于“棉”字的解读,也没有出现过“棉”字,那就说明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开始传入中国最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也仅仅是某些边疆之地才有,中原人根本不知道有棉花, 所以在史书上也并没有出现过“棉”字,棉花真正传入中国其实是在宋末。
宋朝以前虽然没有棉被,但是老祖宗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祖先们想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取暖方法。
1.炭火盆
古时大部分人家里都生有炉子,在天黑之前,他们会将炉子里剩下的炭火取出来,放在一个小盆子里,以供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既省时又省力。
春秋时期,就有了设计精细的取暖炉。秦朝时,更有了宽高一米以上的宫廷大壁炉,足以将皇宫“烧热”。辽金时更出现了火炕。木炭煤炭等各种燃料,也是一代代革新。到了唐宋年间,已经有了多种名贵品种。
2.用柳絮和芦花填充被子
古代没有棉被,为了使晚上睡觉不被冻醒,古人便想到了用柳絮和芦花来填充被子,不过芦花并没有很强大的御寒功能,因此也抵不上什么用处,除此之外,古人还想到了在床上铺稻草的方法来抗寒。
据历史考究,在半坡居民出土的遗址之中,人们已经会种植葛麻,其中最早的纤维便是葛和麻,经过古人的加工,将其制作成线和绳,进而加工成被子之类的东西来覆盖身体,以此来抵御寒冷。
在《遵生八笺》里有这样一句话“深秋采芦花,装入布被中”,可见芦花常常被古人用来填充被子,但这种被子质量特别差,“败絮其中”里的“败絮”就是说这些“破”填充物。
3.动物绒或丝绸被,纸衣
古人为了生计,进行驯化羊群,从绵羊身上取下毛物进行加工御寒,或者种植麻类作物,进而利用纺织技术编织成麻布。
动物绒被在古代并不常见,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有钱人的冬天并不难熬,他们会赶在过冬前命人缝制厚厚的鸭绒被,羊毛被,或者兔毛被,盖起来既保暖又不失雅观,这些动物绒被即便是搁在现代也是非常稀罕的。
随着丝绸的平民化,大量珍贵又华美的丝绸进入有钱人家,成为中原人上层阶级御寒的主要物品。一方面丝绸所做的被料光滑不伤皮肤,另一方面有钱人家会选择鸭绒以及羊绒作为填充物。至于贫苦人家,稻草便成为最好的选择,贫苦人家将稻草晒干,寒冷之时铺到床上既可取暖也可保暖。
在南宋时期,纸衣普遍流行,朝廷为老百姓可以挨过寒冷冬季,会特地发放纸衣作为御寒之物,得到老百姓的哄抢。一方面纸张成为了书写方便的材料,而另一方面,又成为许多老百姓挨过寒冷冬天的必备之物。
4.火墙
火墙也叫做“温调房”,在古代的历史相当悠久,它由炉膛,火墙体,烟囱组成,在烧炉子时墙体就会发热,而且炉膛内还可以做饭,做饭和取暖一举两得,非常实用。汉朝时有椒房殿,为什么叫椒房呢?其实房间是用花椒涂饰,那并非偶然,其实是有意为之,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得知花椒可以抗寒保暖,而椒房实际上也就是“温调房”。
在盛唐年间,但凡有钱人家庭,冬天里都有专门的“温调房”。木炭的消耗量也是惊人。所以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才会被“黄衣使者白衫儿”粗暴抢走炭——这一车千余斤的炭被抢走,等于是被横抢了一大笔钱。
而这种能烤火的日子,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显然可望不可即。就连唐朝的官员,冬天生火也要靠朝堂发的“柴薪银”。到了宋代时,汴京城一秤(十五斤)木炭的价格,就可以卖到二百文,可以买六斗多大米。有时候宋朝官府也将部分木炭降价出售,每次都引发百姓疯狂抢购,甚至还有人在疯抢中被踩踏而死。至于同时期开始应用于生火取暖的煤炭?即宋代的“石炭”,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兼文学家张衡所作的《西京赋》中,有这么一句话:“朝堂承东,温调延北”,这里的“温调”就是指温调房,被称为古代的空调房。
5.暖手炉
在红楼梦中就有记载,黛玉在薛姨妈房中做客,紫鹃担心黛玉冻坏了,赶紧送来了暖手炉。暖手炉在宫廷中也十分常见,甄嬛传中,每个妃子房中都有暖手炉,暖手炉分为两层,上层是罩子,下层是放着炉火的盆子,罩子均是镂空,热气会从镂空的盆中散发出来,达到保暖的效果,宫廷用的手炉均是铜制,或者金质,民间顶多是拿陶器,铁器顶替。
6.火锅
楚国人发明了食物抗寒的方法,他们冬天吃东西都尽量用炭火类的器皿烤着吃,比如铜鼎,陶器等,跟如今人们的吃的火锅很相似。除此之外,在食物选材上也非常讲究,他们尽量选择热性食物,比如羊肉,白萝卜,玉米,冬瓜,狗肉等等,吃完这些食物之后再小酌一杯也是非常享受的。
7.以人取暖
达官贵人是最会享受的,他们直接采用“以人取暖”的方法,也就是专门雇佣女子为他们取暖,取暖的基本方式为暖手,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就记录了这种取暖方式,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滑稽的了。
直到元朝年间时,棉花才开始大规模种植。黄道婆为代表的科技牛人,又令中国棉纺业突飞猛进。明太祖朱元璋时代起,明王朝更用强制手段,在大江南北普及种棉。曾是奢侈品的棉布棉被,这才“遍布于天下”,从此“人无贫富皆赖之”。让古代普通百姓的冬天,从此好过得多。科技进步与推广的意义,一床普通的棉被,就是生动缩影。
当时古人养的有蚕,把蚕丝织成蚕棉,装到衣服被子里面,制成衣服,还有把兽皮制成衣服御寒,还有穷人家会把芭蕉叶,纸放到衣服里进行御寒。
古人床上安装帘子挡风,还铺上稻草,盖的是稻草旧衣服等等,在家里点炭。也可以打猎,用动物皮毛制成被子毯子,但多是富人才能享受。
古人在冬天是用动物的皮毛或者茅草来进行御寒的,这些东西还是有一定的御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