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2024-12-31 11:05:1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个问题就有问题,给你个侧面回答吧!看过下面这段话,应该能帮你回答
首先我们要明白,货币是什麽?货币就是人类社会物质消费品的等价符号,是便于人类社会各种物质资料交换的中介材料。人类并不是要消费货币,而是消费货币所代表的各种应用物质资料。因为人们生产了一定量的物质产品,才发行与它相对应的价值符号---货币,货币发行总量要取决于物质资料总量,货币价值反映它所代表的物质资料价值,而不在于货币本身。举一种最简单的例子,“在一个孤立的社会,只有物质资料---10斤粮食,那麽这个社会就发行10元货币。结果就应是10斤粮食=10元货币,相应1斤粮食=1元货币。”而如果粮食产量不变,“这个社会发行100元货币,结果就是10斤粮食=100元货币,相应1斤粮食=10元货币”反过来讲,“粮食产量增至100斤,而货币量未变,结果就会是100斤粮食=10元货币,相应10斤粮食=1元货币”由此看出,如果粮食产量不变,只增加货币发行量,直接结果就是所谓“通货膨胀”现象。而粮食产量增加了,却未增发货币,直接结果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现象。需要指出的是,两种问题过于突出都有可能造成物质生产的萎缩。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社会发行货币量的依据只是社会实际物质资料保有量,所谓货币,无论其为金属的或是纸质的,其发行只能围绕这个物质资料实际保有量,同等比例发行,发行过多或过少所造成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那麽为什麽有“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的代表的金或银实际流通量”这种阐述呢?那意思无非是说社会物质资料价值的多少取决于社会金银的多少。这种说法分明和劳动创造价值是一种矛盾,---难道我们无须生产粮食等消费品,而一门心思开采金银就有饭吃了吗?
早期人类社会只不过看中了金银等物质的稀有性,其本身也无实际应用价值,而其“同质,易分割”属性,很方便用作于人类不同质的应用消费品相互交换的中介物质,故而,金银充当了早期的货币。但到今天这个社会金银已完全退出流通领域,代之而起的是由政府控制其有效性的纸质货币。金银之所以尚有价值,只因其仍旧稀有,仍可充当世界货币,假如某一天,某一机构控制发行世界通用货币,那麽金银便不须有任何货币意义了。或许那时侯,它凭借单纯的装饰或其它某实际应用功能,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商品。
总之,社会物质价值量是可以凭人们劳动创造可以无限增长的,而货币,无论金属的还是纸质的,它只是配合物质价值量而发行的一种价值符号,之所以现代社会要发行纸币代替金银,是因为金银的绝对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其开采量的增长也远赶不上社会物质资料的增长。我们迷信于金银创造价值,试想一下,当金银象铁一般多,甚至比铁还多时,会是何种结果呢?

回答2:

不会发生通胀,因为通胀的根源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但是金属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当他价格下降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持有黄金等金属货币的,于是整体市场上的货币存量减少,通胀趋势解决。
当金属货币时可以将货币当成一种商品,用供求关系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