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儒家思想——智

关于孔子儒家思想——智麻烦大家帮忙一些
2025-01-06 07:35:2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论语》中十六章关于 智 的请参考

“智”的十六章

一,什么是智者?或者说:有智慧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智慧不同于聪明,不同于知识——智慧是一种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的方法,大概就是哲学上所说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智慧是正确客观的决策力、思考力和实践力、行动力得统一。

聪明是听得多、见得多,有见识等等,聪明的人不一定是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一般都是有见识的人。。。知识只是通向智慧的工具或手段而已,而且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就许多项知识而言是会过时的,但智慧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方法,所以永远不会过时。。。

雍也第六 23 子曰:“知(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罕第九 29 子曰:“知(同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宪问第十四 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同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

贡曰:“夫子自道也。”

二,如何成为智者?或者说:如何成为有智慧的人?

1,该做什么

为政第二 17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也。”

(说明: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里仁第四 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同智)?”

(说明:可能是说,居住要选择人文和地利都好的环境吧。。。)

雍也第六 22 樊迟问知(同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说明:可能是说,一个组织要敬畏神灵但要远离迷信就是智慧。。。)

颜渊第十二 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gao音稿)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说明:智慧就是发现、吸引并任用人才,圣人给出了方向的同时给出了具体的措施——“举直错诸枉”同时还给出了相关联的原因。。。《论语》中两次出现了“举直错诸枉”,这在惜字如金的经典中是罕见的,他一定是非常重要!这五个字几乎就是管理学和管理实践的总则和根本,谁把握好了谁就是真正的智者!)

以上的这两章都同时出现了“智”和“仁”,我没有把她们放到“智和仁的关系”那里,因为我个人感觉这两章是在说智和仁分别该怎么做的,也许放到这里更好些。

卫灵公第十五 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同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说明:有智慧的人一定是善于沟通和表达的人。。。)

季氏第十六 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绝大部分的人天生就拥有一种或多种智慧,上也;少部分人通过后天学习才拥有了一种或多种智慧,次也;少部分人后天遇到困难才去学习而拥有了一种或多种智慧,有其次也;最后就是我们大部分人,遇到困难也不去去学习,所以我们很难拥有了一种或多种智慧。。。

我个人感觉类似这样来译文,才比较唯物,才在逻辑上比较通畅。。。)

2,不该做什么

公冶长第五 18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zhuo音桌),何如其知也?”

(说明:生活起居等方面的用度可不要和上级一样了,比如:手表、汽车等至少要比上级的稍便宜点吧?!)

阳货第十七 1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同馈)孔子豚。孔子时(同伺)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同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同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说明:追求的事情如果机会到了要敢于抓住机遇去实践,任何决策都是有时效性的,不能光决策而不付诸行动。。。)

阳货第十七 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wu音)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e恶音)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wu音)乎?”“恶徼(jiao音脚)以为知(同智)者,恶不孙(同逊)以为勇者,恶讦(jie音节)以为直者。

(说明:“天下文章一大抄”,这里的“抄”是引用,所以抄的东东不能多过自己的东东吧另外“抄”一定要表明出处的,否则就是不智慧的表现,其结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张第十九 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同智),一言以为不知(同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同导)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说明:自古有言“祸从口出”,说话要慎重啊!曾国藩的八本中说,“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另外的七本为: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智和仁的关系

可能的关系是:仁者都是具有高智慧的人;但具有高智慧的人不一定都是仁者。。。
智和仁的关系是个大命题,暂停一下还是留给今后吧。。。

里仁第四 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同智)者利仁。”

公冶长第五 19 子张问曰:“令尹(yin音饮)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同智),焉得仁?”崔子弑(shi音视)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卫灵公第十五 33 子曰:“知(同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同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li音力)之,则民不敬。知(同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回答2: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智”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