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正如大家所知,日本受儒教思想影响较大,特别是"和为贵"的思想根深蒂固。日本人崇敬的圣德太子就极为重视"和",在他主持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第一句话就是"和为贵"。有鉴于此,日本人对屠宰大的牲畜食用,以为不仁。加之日本平原少,牲畜难于饲养,日本人很少食用牛羊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得知牛肉的营养价值,才逐渐吃猪、牛肉。羊肉则在市场上少见,仅在北海道等少数地方才能买到。像中国那样食用鹿、驴、狗、兔肉的习俗更是罕见。这就酿就了日本菜肴少加工而吃生鲜的特点。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日本菜讲究"色、形、味"。变了一个"形"字,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也符合日本的情况。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日本人总是不折不扣传承自己先人留下的美。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
二、 茶道
以"茶道"为例,大体地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它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日本人心灵的寄托。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它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茶室中展现的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小东洋”。因此,我们才得以通过茶道来一窥日本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
实际上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
三、 寿司
关于寿司的名称、形状和味道等,正像外国人所知道的那样,爱吃的不爱吃另当别论,凡是到过日本的人或是对日本有兴趣的人,大概都会从书本上或从别人的谈话中对寿司有所了解: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是鲣鱼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后用手把它攥在米饭团的上面……
而事实上寿司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把它说清楚。而我们现在对寿司的认识已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找到了几种具代表性的和罕见的寿司。"粥鮨"(山形县):这是该县酒田地方的家乡风味,以干青鱼子和咸大马哈鱼子为中心加上山菜,然后再加上大量的米饭和酒进行发酵。最后成粥状,所以不能用拿着吃,只能用羹匙来吃,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寿司。
"下鮨"(和歌山县):一般用青花鱼,有时也用香鱼等河鱼。就现在来看,是一种很特殊的做法,不用醋只把盐和米饭放在一起进行自然发酵,可以说这就是鮨的原型。这一点与上面谈到滋贺县的"鲋鮨"有共同之处。在米饭上撒盐,用手捏到发粘为止,然后和用盐腌过的鱼放在一起,用柿叶等包起来,上面压上很重的石块,发酵半个月左右。"酒鮨"(鹿儿岛县):在用少量水煮出的米饭上加上酒,然后把鱼贝类、笋、胡萝卜、牛蒡和山菜等放在米饭上叠成五层,上面再用很重的石块压住。
除了比较高级的寿司以外,普通日本人家庭外出郊游或者上班带饭时,也自制饭团子,饭团子是将白米饭捏成三角形,有的外面包一层烤紫菜,因这种饭团子吃时不用加热,所以是比较普及的食品。
日本人请客最大的特征,是客人往往吃不饱。有次日本朋友请我们去横滨一家有名的餐厅吃“天麸罗”(用油炸的食物),用餐时间约一个半小时,菜上了10多道,主人非常热情,但客人毫无饱意。主要原因是每道菜菜量极少。炸鱼骨头一根,炸茄子两条,洋葱两片——这就是三道菜了。吃不饱怎么办呢?日本人的习惯是开“二次会”,另找一家餐馆继续吃。边吃边聊天,或者唱卡拉OK。菜不多,酒不少,所以最后日本人喝醉是常有的事。
日本人很重视上酒馆。白天工作节奏紧张,大多数白领下班后必定相约找一家酒馆,既放松心情,又联络了感情。如果哪个男人总是早早回家,老婆多半会责怪 ——认为自己丈夫没用,朋友少,没人请客。日本的政治家要商量国家大事,通常会找一家高级料理亭,闭门密谈。日本的大政方针就这样在饭桌旁敲定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上任不到9个月,高级料理亭去了100多次。公司企业也一样,请客吃饭是与客户交往的重要渠道。日本法律明文规定,企业可以将一定数目的资金拿出来作为“交际费”,打入成本不缴税。这点倒是很像咱们中国,其中请吃饭是交际费的大头。
为了满足形状美,每道菜的菜量就多不起来,但价格却是很惊人的,上一次比较高级的和式餐厅,每人花费不下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30元)。日本政客常去的高级料理亭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日本菜的高级,不在于使用了多么难找的山珍海味,而在于多么好“看”,服务多么令人满意。如果要说选料的讲究,则在于新鲜和产自名地。比如生鱼片要现场开膛,现场加工。产自神户的牛肉100克3000多日元,是美国进口牛肉的10多倍。
日本菜的另一个特征是清淡,这也是中国人经常感觉没吃饱的原因。虽然营养都够了,但因为没有油水,不对胃口。有人总结日本菜的特点是“五味、五色、五法”。“五味”是甜、酸、辛、苦、辣,“五色”是白、黄、赤、青、黑,“五法”是生、煮、烤、炸、蒸。基本不用油,即使是炸也用植物油。低热量、低脂肪,加上经常使用豆制品,成为日本人长寿的饮食秘诀。
日本人的饮食,像海鲜之类的,应该是地理原因形成的,日本产粮不高但却守着大海,但为什么生鱼片会变成如此经典呢?维基百科上说(参考的是一本日文书),人类原本就是茹毛饮血的,日本只是把这种习惯延续了,这是一种独立发展的饮食习惯。我觉得可能是他们的祖先们出海打渔,没什么条件或者打到了鱼太饿了,来不及煮,就把生的切切沾酱油吃了,然后觉得很鲜美,就保留下了这个传统,不要笑哦,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其实吃生的国家还是有不少,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爱斯基摩人就生吃刚猎到的海豹的肝脏,韩国人也吃生的长脚章鱼,这些都应该和艰苦或者不太艰苦的打猎打渔生活有关。另外,虽然我们一直觉得日本人是徐福或者杨贵妃的后代,日本人却认为他们是北边来得欧洲人和亚洲人的混合,我觉得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日本有些人的轮廓很深,中国人一般长不出这么深的轮廓。所以,也说不定是刺身继承了爱斯基摩人的传统,当然这个理由是我自己猜的,可能不怎么靠谱。
除了刺身以外,还有比较明显的生食就是生鸡蛋,当然他们也吃熟的,只是出现生的频率大大高于国内,这就不知道为什么了。另外,蔬菜也有可能是生的,要看搭配了,主要是刺身的配菜,还有沙拉会出现生菜。日本的生活受西方影响比较大,西餐在日本比较普遍,所以有些可能也受西餐的影响,比如煎的半生不熟的鸡蛋或者肉,我有吃到寿司上稍微煎过一点的虾或者鱼。牛排煎生一点可以保持肉的汁和鲜嫩的口感,不知道刺身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不过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既然日本人都认为生食是对原始生活习惯的延续,原始人应该不会为了肉汁和口感而吃生的。
日本饮食中有两大特点,分别是高生食比例和食用发酵食物。生食和发酵食物的搭配是非常好的饮食组合,增加生食比例可以大大改善肠道环境,提高肠道养分的吸收率。而食物经过发酵后,其内含的营养成分会成倍数的增长。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