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地铁的文章,不要说明文。十万火急在线等

2024-11-24 16:06:3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地铁
经常坐地铁,地铁总给我一种都市的感觉。
地铁是没有所谓白天或黑夜的,哪里都是灯火通明,繁华的地铁商铺,来来往往的人,看到那样的景象,你不会怀疑南京也是一个大都市了。
有人不喜欢它,因为它让人麻痹,让人分辨不出外界的环境,冷暖、阴晴。这的确是一个遗憾,但地铁就是地铁,不是其他。我们常追求它的快速方便,地铁里多是忙碌的人,他们只希望快点到站,所以也不在乎那短暂的十几分钟外界发生了什么。
南京的地铁当然有他的特别之处,那就是地铁驶出隧道的那一刹那。我喜欢晚上坐地铁,从三山街站到中华门出站的那一瞬,灯亮起,立交桥上成串的灯,好像金色的珍珠,闪闪发光,我百看不厌。
我最喜欢的是地铁到站前的那一阵风,它将我的头发吹起,我会很舒服地闭上眼睛,听到地铁到站呼呼的声音,像是远方海潮声,在这个看不到海的城市。。。
倾城
前几天在地铁上听到一首歌,很是惊艳。一开始是看到了MV,城市里不同的人,不同的表情,一幅幅画面让人觉得温馨美好,于是拿下耳机仔细去听,是尚雯婕的《倾城》。这是我第一次听她的声音,由于我对超女的不感冒,所以我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人,如此而已。
但我听到的这个声音,柔和,温暖,又带些许的华丽,浪漫,我不懂乐评,也不会分析唱功,但有种幸福的感受,好像最近的太阳雨,让我不禁喜欢。声音、画面、歌词,放在一起,很舒服,具体是什么感觉——我想,是——城市。
“我们不同的姓名不同个性,爱让所有人都卓尔不群,人海不期而遇奔向不同结局”这仿佛是地铁里的人们的真实写照,“天放晴天忧郁天哭泣,一览无余天的表情到天际,风的轻黑的云蓝的雨,穿过光阴的空隙,孤单启明星,落日的余烬,良辰美景平淡中,藏匿的,诗意,”人们在地铁里听到这首歌,出站后,会不会更热爱身边的城市呢?

地下铁里有段歌词:“生命它只是个月台,你来的目的就是离开,生命它只是个月台,所有的梦想都已出发,生命它只是个月台,有谁会在那出口等你,生命它只是个月台,过去和未来都在远方。”我喜欢地铁,那种进站时的不安期待和出站时的豁然开朗,入口、出口,过去、未来,现实、梦想,一切一切。

《倾城》里最喜欢的一句歌词
“我们相信着爱情
怀疑命运
想要活得和永恒更靠近
我们都拥有能力
活得和永恒更靠近”

地铁里的对话-屁股与尊严
父女俩乘坐在地铁里。

莘庄起点站上车,乘客不多,但车门一开,大家还是迫不及待蜂拥而入抢位子。

父女说着话。读初中的女儿正为一篇作文犯难,老师要求通过观察身边事物来写。女儿说,每天就是上学、放学、吃饭、做功课、睡觉,有什么好写的。

老爸心想,倒也是的,一时也拿不出主意来。

正思忖间,地铁到了第二站。月台上的乘客,以奥运会的劲头,冲进车厢,直奔空位。

老爸对女儿说,写作的题目就在你眼前。

“写抢位子啊?”女儿问。

“对!”

“这有什么好写的。天天都是这样的。”

从前不是天天都这样的。

老爸说,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散文,讲乘火车的见闻。鲁迅说,车子快要开了,但一群乘客却还在作揖打恭,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先坐。结果火车一开,“顷刻间跌倒了五六个。”鲁迅当时看不惯中国人的迂腐、繁文缛节,认为与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脱节,就写文章挖苦。假如鲁迅还活着,他看到今天中国人的样子,老夫子会作何感想呢?

鲁迅身高只有一米五十八,又生了多年多年肺病,体重不到七十斤。

他来乘车,被人轻轻一推,就要跌出好几米远。老夫子是脾气极坏的,他爬起来,骂不过别人,打不过别人,回到家,拿起笔,一定会用最刻毒的语言嘲笑、讽刺、挖苦这丑陋的国民性。

鲁迅会写些什么呢?当年他那样激烈地反对礼教,如今天下弄成这付样子,他还会反对礼教吗?

老爸对女儿侃侃而谈。

老爸说,世界上大概没一个地方象中国人这样不守秩序,这样粗鲁无礼,这样野蛮。老爸说,我们以为在世界上被人看不起,是因为穷。其实,我们中国人被人看不起,最主要是没有礼貌,缺少最基本的道德操守。

在公众场合大声讲话的是中国人,随手扔垃圾的是中国人,欢喜插队的是中国人,至于抢座位,更是中国人的家常便饭。连没有位子可坐的电梯,中国人都要一马当先,抢在前面。

女儿正入神地听老爸骂中国人时,一位乘客硬挤进已经坐满六个人的长椅里,老爸拉了女儿站起来,把位子让出来。

老爸说,德国人为中国设计建造地铁车厢,是依据中国人平均身高身宽及体重,来设计地铁座椅的长度和宽度的。一排长椅坐六个人,还略有宽余,相互之间的空隙为三英寸左右。这一设计一方面照顾到胖的人,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乘客的尊严,使乘客坐下来,相互之间有点空间,不至于贴得太紧。但这一考虑到人的尊严的设计,到了中国恰恰变成了对人的尊严的摧毁。

女儿说,有的人一天上班很吃力了,既然能坐七个人,为什么不挤一挤呢? 老爸说,如果先坐下来的六个人,主动挤一挤,再挤出一个位子来,让给站着的人。那我们这个社会就太美好了。这表明这个社会的人,相互关爱的精神已经形成了普遍的风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现在的情况是相反,已经坐下来的人,并没有再挤出一个空位的意思,而站着的人,看见那一点空间,不去占领就觉得吃了亏,非要挤进去。

你说上了一天班,人吃力,很想坐。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要上班打工,而且国外的上班打工比国内要吃力多了,八小时一点懒也不能偷。为什么人家那里没有挤位子现象呢?这涉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尊重。你看刚才硬挤进来的那个人,他拨开两边乘客时,把别人当作人来尊重了吗?他明知道别人在对他翻白眼,装作没看见,他不在乎别人的蔑视。对他来说,占到一个位子坐一会,比起别人的白眼来更实惠。这一现象,如果用一句成语来描述,你会用哪句成语?女儿不假思索就说道:“寡廉鲜耻。”对了。老爸接着说,有个位子坐一会,只是身体的一阵舒服。为了身体的一阵舒服,宁可粗暴地侵犯他人,宁可被人轻视。这种心态既下贱又可怕。为了区区一个座位,就这样不顾廉耻,遇到更大利益时,将会怎样呢?简直不敢想象。你千万不要和这种人交朋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千万不可和这种人交朋友,明白吗?女儿点点头

回答2:

  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篇故事。。。你参考下吧

  地铁故事

  第一次来上海的时候,就很想坐一次上海的地铁。那一次没能有机会

  ——时间太短,总是错过了,想想挺遗憾的。朋友笑我,什么惦记的不好,偏就

  想坐地铁。我也笑笑,看看和北京的地铁有什么不同吗。

  在北京的时候,很喜欢坐地铁。喜欢走过地铁通道的时候看两边的广

  告,色彩明丽,创意别致,更新及时。印象中,最喜欢的一幅还是ALL FO

  R ONE演唱会的那则广告。画面朦胧,色调是我喜爱的那种昏黄,很有点老

  照片的味道。
  西直门的地铁站是个大站了。每次进这地铁站的时候,总要摸摸口袋

  里的零钱,因为我不知道那拉二胡的老人是不是又来了。
  第一次听见那老人拉二胡,是97年4月底的一个晚上。我趁了五一

  ,回家为姑妈过寿。那天晚上,一个朋友送我去车站。那时,我还在学校分部,

  也就是北京清河靠近上地信息产业的一个地方。
  到了地铁站,已经是九点多,地铁里已经很冷清了。那一支《二泉映

  月》就是这时传过来。是一位老人,眼睛已经完全看不见了,但那琴声却并不那

  么悲戚,虽然有点凉,有点涩……
  我站在那里,静静地听了一会。也不知那里来的念头,俯身下去,问

  那老人:“老人家,您可以为我拉一段《在那遥远的地方》吗?”
  老人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他理了理弦,重又拉开了弓。“在那遥远

  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朋友随着那琴声轻声唱了出来,他原是学过民族唱法

  的,或许,这琴声也感染了他吧。
  当我走下楼梯的时候,那熟悉的旋律飘在身后,整个地铁站里,都荡

  着这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古老的传说。我想起临走的时候在那老人面前的搪瓷缸里

  放的几枚零碎硬币,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总觉得是欠了那老人什么,后来我

  才明白,是欠了这音乐给我的感动。
  那天晚上,因为我的车次很晚,那朋友出来的时候误了地铁,只好在

  北京站过了一夜。
  每每想到地铁,总会想到那个晚上,那位老人,那位朋友。后来,每

  当我在地铁站里遇到拉二胡的盲艺人,都会请他们拉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静静地站在一旁听,在他们面前的杯子里放些零钱。

  第二次见到老人,是那年的冬天。因为要办护照的缘故,那一段时间坐地

  铁的次数很频繁。
  一天,在进站之前,我的钱包里只余了张百元的整钱。但我仿佛有一种

  预感似的,拿了那张钞票,想在外面的报摊上买张报纸,将钱换开。因为是早上

  ,摊主也没那么多零钱好找,便没能如意。心里怅怅的,但转念一想,或许不会

  这么巧吧。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
  一进地铁站,我又听见了那婉转悠扬的《二泉映月》。是那老人,我知

  道一定是他。这琴声,我听得出……
  “老人家,您能再为我拉一段《在那遥远的地方》吗?我……身上没零

  钱了,就这一块糖,送给您,可以吗?”我拿出包里还剩的一块DOVE,放到

  他面前的搪瓷缸里。
  “不用客气的,姑娘。谢谢你了……”老人咳了一声,又象那次一样,

  调了调音,重又拉起了那段西北的歌谣……
  我站在一旁听了很久,那老人额上的皱纹,似刀刻在岩石上一般深,一般

  清晰……
  那一个冰冷的冬天,老人的琴声,让我感动,让我体味着一丝丝的暖。

  记得离开上海的那天,天上飘着雨,细细的,很凉。说到地铁,也便说

  起了这个故事。朋友笑了,下次吧,下次你再来,带你坐地铁。
  但就在那次回到北京的时候,又是在西直门地铁站,我竟又遇到了那位

  老人。再次请他为我拉《在那遥远的地方》,两年前的情景,仍感到历历在目。

  往事如昨,可是,也只是如昨。那琴声里,却含了两年的距离了……

  路过地铁站,又想起这与地铁有关的事情。不知那位老人现在如何了,

  也许他也不会想到,他的二胡,曾经怎样感动过一个这个城市里的匆匆过客,一个深爱着这个城市的姑娘…

回答3:

吕岩《牧童》改成短文最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发生的那种记叙文 再不行编故事也可以 谢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