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为什摸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2024-12-10 02:05: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更正一下,中法战争,中国停战是正确的。但是方式屈辱了些。被视为法国“不胜而胜”,清廷“不败而败”的战争结局,是不是真的完全就是清廷腐败无能的杰作呢?被传统史观一直颂扬的“镇南关大捷”固然是爱国军民用鲜血和勇气换来的难得的胜利,但是这场胜利并没有转变整个战局。冷静一点看的话,它只是一场暂时的局部的军事上的胜利。“暂时”是当时的清军实力和士气并不足以长期作战,而法军在惨败之后虽然让茹费理内阁倒台,但是内阁好战情绪不减反增,复仇之声高涨,立马通过增拨军费议案;“局部”是因为这场陆路胜利并无法改变海路上的困局,刘铭传虽然击退了法军的登陆,但是法军海军旋即攻占澎湖封锁台湾,刘铭传急电清廷中枢,“若无接济,束手待毙”;“军事上”是因为当时清廷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日本趁人之危发动“甲申事变”,沙俄因为伊犁谈判的失败耿耿于怀。从全局上说,这场胜利的意义不应被过分夸大。因此,“乘胜即收”的决策并非完全卖国的行为。何况和清廷其他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比,中法新约没有任何割地赔款,已经是难得的进步了,何必苛求古人?难道要当时世界五强之一法国赔款给中国不成?
至于丢失了藩属国越南的责任,实际上这是个毫无意义的问题。稍稍熟悉越南历史的人都知道,早在中法战争之前,越南实际上已经自愿放弃了对中国的附属地位,越南君臣早已不把中国当作宗主国了。当法国人希望越南人把清廷赐给越南王的玉玺保留时,越南君臣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并亲手销毁了玉玺。而在中法战争中,更多的时候是法越联军和清军交手,而不是清越联军抗击法军……很遗憾地说,越南的心已经不再归属于中国,那么把越南要回来有什么意义呢?何况,清军有能力要回来吗?
换一个角度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清军战士固然是值得赞扬的,左宗棠、刘铭传和冯子材等爱国将领也值得赞扬,但是这不等于主和的李鸿章或者曾纪泽就应该挨骂。在巴黎孤军奋战,周旋于法国媒体政要之间,全力以赴阻止战争爆发和维护中国利益的驻法公使、中国晚清最出色的天才外交家曾纪泽是否值得肯定?在国内外巨大压力下统筹全局,压制日本,警戒俄国,极富远见,力主放弃越南、集中精力建设海军、对付日本保卫朝鲜的李鸿章是否也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呢?
一场局部的暂时的军事上的胜利是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的。在没有类似于明治维新那样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这场胜利无法改变中国的历史。没有借此机会变法自强,依旧继续着国内政治的内讧,更多的人因为一场小胜就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这恰恰已经埋下了10年后甲午战争惨败的祸根。纪念这场战争的价值在于反省和牢记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而不是简单地去赞扬或者批评某些人,或者追究战争的责任。

回答2:

中法战争,清朝军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并直接导致法国内阁的倒台,但是清政府软弱无能,匆忙与法国政府签订了条约,使得法国政府获得了一大笔赔款,以及一些贸易上的便利。这样就形成了中法战争后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可笑结果。

回答3:

因为中国打胜了仗却签定了不平等的条约,法国战败了,它的内阁倒台了,但它还是获得了它想通过战争得到的利益。

回答4:

和澶渊之盟一样——因为国力太弱,只想求和啦!

回答5:

同意一楼的回答,统治集团的不自信,之前与列强的战争都以战败告终,最后是割地赔款,中法战争的时间比较长,漫长的等待战果,对于当时的皇帝来说是多么的痛苦,在战胜法国后,法国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早早知道结果,可怜啊,我们的皇帝,只知道结束了,可具体结果不知道,战报还在八百里加急的往回报,大臣们也一样,有人就建议:自己先投降了,是不是可以少陪些……
。经过一段讨论,结果就是主动到法国人那里投降了,想象一下,法国人当时啥感觉……,意外?可笑?也是,法国人没要多少,比起其他列强少了许多。也许当时的朝廷还在暗自高兴——还是法国人好说话啊!这是战报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