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认为一代明君的康熙君王,为什么会两次废立自己的太子?

2025-01-27 14:15: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皇太子如果没有兄弟之情,更不懂得尊重皇帝老爹的隐私,确实是件很危险的事! 虽然立皇太子有集中皇权、削弱宗室、稳定人心的各种好处,却也让这个本来就娇生惯养的皇子性格上更加娇纵。而且康熙帝是有名的长寿皇帝,这也让胤 这个皇太子一当就是四十几年。他还曾对人发牢骚时说过:“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大有奇怪康熙为什么还不死的意思!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皇帝带着八个儿子围猎,为的是教育儿子们不要忘了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可惜还没等到地方,去接受教育的十八阿哥胤 就突发疾病死在了路上。 在普通之家,有兄弟病逝,当哥哥的必定心痛不已。可在帝王之家,有同辈的阿哥去世,兄弟们不偷着乐就不错了。这让标榜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康熙痛心不已,尤其是胤 ,面对这样的变故,丝毫看不到一丝伤心。康熙对胤 的冷漠举动十分不满,顺带着把随行的众阿哥们大骂一顿。 这位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预备役的皇太子,越当心里越没底,所以他总想知道康熙在想什么,以后会有什么举动。于是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临后去康熙帝的寝帐外窥视康熙! 这可是侵犯隐私权,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受不了,更何况是皇帝。于是回京之后,康熙就把胤 这位皇太子给炒了鱿鱼。 可以说,康熙是借着这次出游时发生的事,把对胤 的所有不满全发泄了出来。要不这点小事怎么可能让康熙发这么大脾气呢?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可不是那种看到大臣斗争就手足无措的窝囊主儿,相反,他觉得这种斗争能够帮助他平衡朝中各大臣势力,有利于他的统治。可平衡是一种极致追求,达到却很难。 当时朝中的索额图和明珠的斗争就达到了让康熙无法坐视不管的程度。索额图是皇太子胤 的外叔公,而明珠是皇长子胤 的外叔公,这两个人的斗争自然不仅是大臣之间权力的斗争,甚至最后上升到帝国储位之争。于是在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罢了明珠的官,分化瓦解了皇长子党,为皇太子胤 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其实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康熙对这个皇太子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也想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就帮儿子继位扫清障碍。可惜党派之争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形成一家独大。胤 的皇长子党是被康熙解决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太子党力量的壮大。 当时,索额图想帮太子树立权威,稳定太子的地位,极力为太子争取荣誉和地位。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也纷纷加入到太子的队伍里来。在康熙看来这是相当危险的举动,简直就是狼狈为奸嘛!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给索额图安了个罪名,交宗人府查办了。查办索额图的时候,康熙曾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可见康熙当时是多么担心索额图和太子等人会逼宫甚至谋反。 这位皇太子情商也不太高,康熙把索额图都办了,还不老实点?于是就出现了前文说的“窥视门”。结果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大清朝的第一位太子爷就这么被废了。 第二次被废 如果一个人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不得不说这个人还真是没记性。 人在对某件事特别执著的时候,就容易脑袋糊涂。太子胤 是这样,他的那些兄弟也一样。皇长子胤 见胤 被废,以为自己当太子的时机已到。他笨得以为康熙不杀胤 ,是放不下“父亲的身份”,于是主动申请为康熙除奸——处死胤 。 他也不想想,康熙为什么生胤 的气,不就是因为他对十八阿哥的死漠不关心吗?现在他又跑来说想帮康熙杀掉自己的兄弟,这康熙还能放任不管?直接交刑部看管了。不仅如此,胤 几年前行巫蛊之术诅咒太子的事又被人揭发,数罪并罚,让皇长子胤 的余生都在高墙中度过了。 过了段时间,康熙气也消了,又想起了胤 的种种好。于是召集众大臣,说他梦到了孝庄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因为废太子的事很不高兴。还说,胤 的病明显好转。 大臣们心想,把胤 的种种错误归结为他有病,这说明皇帝心里还是挺想重立胤 为太子的。康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于是在1709年下诏立胤 为皇太子。 按理说,胤 经过上次的教训,应该收敛一下,讨康熙老人家的喜欢。可他还是故态复萌,重新结党营私,一个崭新的太子党又诞生了。随着太子党的不断壮大,康熙再次出手打击太子党。1712年,再次废了胤 的太子之位。 胤 两次被废,早已失去了康熙的信任。从此之后再也没能东山再起。雍正二年(1724年),胤 凄凉地死在禁所内,终年51岁。 成功要耐得住寂寞 如果说在太子胤 的废立上,康熙是无奈的反复,还不如说是胤 自己坐上了一会天上一会人间的人生过山车。虽然胤 当了大清国的“副总经理”,但想行使这“副总经理”的权力,就要掌握好与康熙这个“总经理”的关系问题。别忘了谁才是老大! 试想,如果胤 真正做到夹起尾巴做人,那康熙归西不是早晚的事嘛,皇位注定是他的啊!急什么呢?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人总是耐得住寂寞的!要知道,世间事自古以来都是“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不要只想着那“天下知”那一刻的美好,却忘了成功人士们都耐住了“十年无人问”的寂寞。 其实很多人都具备成功的条件——聪明的头脑、超凡的能力等。可他们或轻浮,或肤浅,或慵懒,无法抵挡人生中的寂寞,所以应了那句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来源:老来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