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

2024-11-24 00:23: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摘要:语文美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可以是自然风光美,也可以是道德情操美,还可以是艺术情境美等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不断增强学生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丰富学生美的体验,培养他们高尚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语言美;意境美
  小学语文是一门以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主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材选用的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对小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成为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逐步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
  “文以载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是实施审美教育的第一步,而诵读则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是学生感知美的第一步。语言美包括语言的形象美和音乐美,品味语言美就要引导学生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
  例如:我在执教《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想想它美在何处。回答时,有的学生说喜欢描写翠鸟羽毛的句子。我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找找美的地方,同时在大屏幕上打出下述句子:“翠鸟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并附上一幅翠鸟的图片。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句子和教师写的句子的比较,得到了这样的感受:书本上的句子用词优美,准确、精致地刻画了翠鸟羽毛的色彩和花纹的美丽,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生动具体,使翠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
  二、创设情景,感受意境美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授课时,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的创造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由境发情,与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
  如《回乡偶书》一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游子重回故乡,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中。“笑问客从何处来”引出了诗人的无穷感慨。全诗在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在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儿童会怎样问诗人?诗人会怎么回答?你能根据这一个场面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对话,并组织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的动作表演,把《回乡偶书》中的对话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使学生对诗人那种年老回家,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有了更深的感受,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
  三、切磋讨论,探究综合美
  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语言文字所传导的信息的过程。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文章的解释就有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讨论,互相启迪,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独特体验,能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在讨论文章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内容结构和整体风格等互动活动中,受到美的陶冶,探究美的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熏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美、表现美,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去创造美。学生能否创造出美的事物,就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审美创造能力的标志。学生能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只有审美力,没有创造美的能力,并没有完成美育的目的,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读书、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佳教育形式。它能够让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同时升华情感、丰富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塑造美的心灵,感受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杨翠琴.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9期.
  [2]李玉芬.小学语文美育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年5期.
  [3]江梅.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与实施[J].关爱明天.2014年7期.

浅谈怎样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

  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塑造真、善、美的灵魂,是教育的宗旨之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变换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活动中体验美,在欣赏中感受美,在感受中理解美,在引导中创造美,让学生在学习之中享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启迪,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 课堂美育 审美教育
  德国诗人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课堂教学要与美育相融汇,要因势利导,依托丰富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小学教材中所选用的大多是贴近实际生活、人们所创造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多样的表达手段,美,在教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地挖掘这些美,引导学生鉴赏这些美,使他们在文化瑰宝前受到强烈地感染,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本文对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作了一些探讨。
  一、在教材图像资料的欣赏中体验美
  教材是丰富思想感情的载体,教材也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的载体,是培养美的意识,体验美的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反复的揣摩,品德社会教材、美术教材中那些图片资料就会和谐婉转的韵律传达给学生,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得到再现,学生在社会课视频材料中,会更好地获得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二、让学生在语文课的文字欣赏中感受美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景象的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散文,它们往往以优美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教师若能捕捉这亮点,再配以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存在,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台湾的蝴蝶谷》一文的教学中,蝴蝶飞往蝴蝶谷到在山谷飞舞都是一幅幅美的画面,二年级的学生很难想象出这样的美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首先,课件演示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的场面,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扇动着色彩斑斓的翅膀赶往蝴蝶谷,在优美的乐曲中,那真是一次视觉感觉的享受。通过声音、色彩、形象……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沉浸其中,蝴蝶的美深深烙印在脑海。尤其是播放“十分壮观”的场面,在阳光的照耀下,蝴蝶挥舞着金黄的翅膀轻盈起舞,色彩与动感相结合,学生那一声声由衷的感叹,如临其境的感受代替了一切的语言,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数量多、色彩美、姿势雅,学生亲眼看到这迷人的景象,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加深了对美的感受。所以,利用视觉、听觉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美的情操,启迪学生爱美的心智,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感,这对于低年级语文课更是重要的审美方法。
  三、在数学的实践中让学生掌握美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美的内容、本质、思想的渗透,使学生掌握数学的规律,一是增强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剖析、演示、图形、图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使数学的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赋予数学内容以美的生命,美的内涵;三是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美的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去审美,去欣赏美,去发现美,形成数学美的规律性认识,再用这些规律去猜想、去探索、去发现、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数学审美的最高境界。例如: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中102×35强调估算后,学生就会豁然明白可以口算这道题。把102看成100,100×35=3500,所以结果大约是3500。教师抓住时机追问,那么,正确结果跟3500差多少呢?“少2个35!正确结果是3570!”很顺利的学生就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水到渠成的出示乘法分配律的写法:(100+2)×35=100×35+2×35。学生根据数学的对称美,自然就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由于教学中对称美的渗透,当学生接触到99×18+18时,第一反应就说“老师,您没写完呢?”数学的对称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到题目的本质,解决问题。
  四、在引导中创造美。
  审美创造力,是指小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再现美的事物的能力。它是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运用某种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创造出美的事物。创造美是审美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的技能、技巧,将其大胆地运用在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比如在教学四年级《我为祖国造大桥》这课时,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橡皮泥,用橡皮泥捏造出桥的简单立体造型,其实这比较容易,重点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滋味。在通过电脑欣赏比较世界优秀著名大桥建筑的上,让学生们观察、分析、想象,自己创作。于是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动手:有的同学把未来大桥的发展变化憧憬于设计中、有的同学改变了原来桥的形状和结构,大胆地想象,有的同学运用夸张表现手法,设计出有主题,有自己个性的立体桥型。《我为祖国造大桥》这一课给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制作,动脑构思,而且也对学生们进行爱国教育,在此基础上不但升华了美术的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们审美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蕴涵着许多美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应该怀着对课堂教学深深的爱,怀着对学生真挚的爱,用美的语言,用新奇的教学方法去探究美的的教学,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锻炼”(鲍姆加登语),并且不断地丰富学生审美储备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的心理结构,就能达到叶圣陶先生的说的“自会抽芽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参考文献:
  [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
  [2]《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以上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