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埙的吹奏方法有哪些?

2024-12-13 00:19: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我国最早的先秦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说兄弟两人,一个吹埙,一个吹篪,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

后来,人们在考古发掘和传世埙中也偶见一些特殊形制的先秦陶埙或瓷埙。

这时候的埙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专业演奏的埙可吹出26个音,包括两个8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

到了清代,清代宫廷所用的红漆云龙埙,高8.5厘米、腹径7厘米。埙体有6个音孔,前4后2,通体红漆,描绘金龙和祥云纹。

这一时期,人们改进研制的9孔陶埙,以古制6孔埙为基础,然后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8个,前6后2,加上吹孔、共为9孔。到了晚清时期,新型的9孔陶埙,用江苏宜兴的紫陶制成。这种9孔埙既保持了传统埙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阶和半音,使它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而且音色古朴淳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另外,由于9孔埙改变了原来不规则的音孔排列,按照人们的吹奏习惯,使演奏更为方便,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使用。9孔陶埙的面世,标志着我国古埙重新获得了生机。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埙从一个音孔发展到3个音孔、5个音孔、6个音孔乃至八九个音孔,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其本身也在不断地进行序列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埙的发展史,几乎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史。

还有,我国埙的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牛头埙、笔筒埙等多种类型。

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比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还有,在我国古代,传统乐器埙的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震音等,其中长音是埙吹奏技巧的基础,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颤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这些技巧是演奏埙时必须具备的。

在埙的吹奏技巧中,长音是埙气息训练的基础,通过练习长音可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稳、饱满、纯正的发音。所以必须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力度共同进行,音色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气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

比如歌唱性的旋律应采用均匀自如的气震音,激情、悲愤的旋律则采用夸大式的气震音等。气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

唇震音是用双手带动埙体,使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埙体后移时吹孔变小,音则低;埙体前移时吹孔变大,音则高。这种演奏技巧常在表现神奇、空灵的意境时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晚期,人们根据埙制作出了陶笛。陶笛形状各异,大小各异,因外形、大小、材料的不同,陶笛音色也不同。

这种乐器的音色优美,小的陶笛的声音清脆嘹亮;大的陶笛的声音低沉婉转。陶笛还可以吹半音,转调十分方便。

这种乐器属于晚清大众普及型乐器,简单易学,即使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依照相应的陶笛曲谱,经过短时间练习,也能吹出令人满意的曲子。

尽管陶笛属于大众普及型乐器,但它同埙一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其声优美飘逸、低沉凄凉,音乐渲染力与埙相比毫不逊色。

陶笛跟埙两者除了外形上的些许分别外,主要分别还在于前者有哨口,后者没有;共同点是两者都主要以陶泥烧制的闭管式乐器,因此,“陶笛”在人们印象中,它经常与“埙”混同。但是,陶笛的鼻祖是我国的古埙和泥哨,因为我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了这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