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李商隐在游览成都武侯祠之后,他们相继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和“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的诗句。这些诗句都表明,唐代时期的武侯祠周围古柏苍郁,气势宏伟。
在武侯祠大门内的浓荫丛中,矗立着6通石碑,两侧分别有唐碑和明碑。其中最大的一通是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在东侧碑廊内,高3.67米,宽0.95米,厚0.25米,立于809年。
由唐代著名宰相裴度撰写碑文,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唐代著名工匠鲁建刻字,其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三绝碑”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竭力赞颂了他的高风亮节和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了诸葛亮的法治思想,如蜀汉将军马谡失街亭后被诸葛亮挥泪处斩的情形描写等。
宰相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词句甚切,文笔酣畅,令人百读不厌。此后,“三绝碑”碑阳、碑阴、碑侧几乎遍刻唐、宋、明、清时代的题诗、题名和跋语等。
在宋真宗时期,相传有一天,一位四川地方官去游览武侯祠,当他走到刘备旁边的刘禅塑像时,特别气愤。刘禅昏庸无能,丧权降魏,而他的儿子刘谌还知道在父亲投降后,到刘备墓前哭拜,并选择了与家人一起舍生取义。
于是,这位地方官下令将刘禅塑像撤除。此后,刘禅的塑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了。
在刘备殿正殿长廊西壁上,镶嵌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精忠报国”的宋代名将岳飞所书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石刻。
石碑共37通,每块高0.63米,宽0.58米,刻工精良。其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传诵千古,其忠诚执著的浩然正气简直是气贯长虹。
明朝时期,四川巡抚按华荣在碑上题跋:
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本与垂宇不朽也。
按华荣赞美诸葛亮的功德与裴度的碑文和柳公绰的书法并称“三绝”。“三绝碑”之说从此流传于世。后来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后,又在西侧碑廊内立了一她碑,全称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文,碑身下赑屃碑座。
成都武侯祠原有殿宇在明末毁于兵火,后来的主体建筑重建于1672年,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殿宇高大宽敞,布局严整。
刘备殿与东、西两廊和二门,诸葛亮殿与两侧书房、客室及过厅,各自形成一组严整的四合院,中有花木山石陪衬。
惠陵墓冢四周,围墙环绕,其砖墙为1825年所修,寝殿内高悬清代名士马维骐所书“千秋凛然”4字匾额,其后为阙坊,阙坊正中嵌墓碑。
弧形碑帽上刻有双龙戏珠浮雕,碑身刻“汉昭烈皇帝之陵”7个苍劲有力的楷体大字;下款署“大清乾隆五十三年三月上浣重建。”阙坊后即为刘备墓。
在惠陵大门悬有清代匾额“汉昭烈陵”和“千秋凛然”对联:
一抔土尚巍然,向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鳞古道令人想汉代宫仪。
在武侯祠二门,有清代名士吴英立手书“明良千古”的牌匾,意思是说:桃园结义,蜀汉王朝君主贤明、臣子忠良、永垂史册。
在刘备殿正殿,有清朝大臣完颜崇实书写的顶书“业绍高光”,这是对刘备最高的赞誉,其对联为:
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意思是说:刘备是天下英雄,汉王朝的正统地位,理应归属于他,聚集于他家乡高大桑树顶端的帝王之气,就是证明巴蜀是汉王朝开国和终止的地方,后裔尚在,宏图大业已成为过去,只留下古柏森森的祠堂,供人们景仰和拜祭。
祠内塑有蜀汉历史人物像47尊、碑碣53通,还有匾额楹联61件,鼎、炉、钟、鼓10余件,其中以唐代的“三绝碑”石碑最为著名。
1829年,清代举人潘时彬在纂修《昭烈忠侯陵庙志》时又对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三绝”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将文章,书法,镌刻都出自名家誉为“三绝”。
在昭烈庙后,有一组四合式屋顶,两侧并立飞檐重阁的钟鼓二楼。左、右走廊以青石为栏,栏柱上刻有珍禽异兽。正殿中奉祀着三世忠贞的诸葛亮祖孙三代塑像。
在诸葛亮殿内外挂有许多名人书写的匾额楹联,多是对诸葛亮的讴歌和追思,如: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清代果亲王十七阿哥爱新觉罗·允礼手书的“名垂宇宙”牌匾等。还有许多牌匾,但尤以清代的“攻心”对联最为著名,为清代四川盐运使赵蕃书于诸葛亮殿两侧: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影响深远,它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一定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知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2012·鄂州)从记载来看,云南武侯祠自明以后数量很多,大理府、永昌府、楚雄府、顺宁府等都建有,全省各府所辖的州、县也大多都有武侯祠。当时武侯在云南人心中的地位,可与孔子相匹。位于保山太保山的武侯祠,它纪念的是历史上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政策,在三国时期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开发,蜀国的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