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要和汤姆生的葡萄干模型对比
汤姆生的理论是电子分布在球体中很有点像葡萄干点缀在一块蛋糕里,按照汤姆逊的葡萄干蛋糕模型,质量微小的电子分布在均匀的带正电的物质中,而α粒子是失去两个电子的氮原子,它的质量要比电子大几千倍。当这样一颗重型炮弹轰击原子时,小小的电子是抵挡不住的。而金原子中的正物质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体积中,也不可能抵挡住α粒子的轰击。也就是说,α粒子将很容易地穿过金箔,即使受到一点阻挡的话,也仅仅是α粒子穿过金箔后稍微改变一下前进的方向而已。
而卢瑟福的试验现象是
不仅观察到了散射的α粒子,而且观察到了被金箔反射回来的α粒子。在卢瑟福晚年的一次演讲中曾描述过当时的情景,他说:“我记得两三天后,盖革非常激动地来到我这里,说:‘我们得到了一些反射回来的α粒子......’,这是我一生中最不可思议的事件。这就像你对着卷烟纸射出一颗15英寸的炮弹,却被反射回来的炮弹击中一样地不可思议。经过思考之后,我认识到这种反向散射只能是单次碰撞的结果。经过计算我看到,如果不考虑原子质量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中,那是不可能得到这个数量级的。”
汤姆逊原子模型不能解释α粒子散射,卢瑟福经过仔细的计算和比较,发现只有假设正电荷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α粒子穿过单个原子时,才有可能发生大角度的散射。也就是说,原子的正电荷必须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很小的核内。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卢瑟福进一步计算了α散射时的一些规律,并且作了一些推论。
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像一个太阳系,带正电的原子核像太阳,带负电的电子像绕着太阳转的行星。在这个“太阳系”,支配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电磁相互作用力。他解释说,原子中带正电的物质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心上,而且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这个很小的核心上。当α粒子正对着原子核心射来时,就有可能被反弹回去.这就圆满地解释了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卢瑟福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物质对α和β粒子的散射及原理结构》。
我们也要学这个原子物理,祝你进步
1906年,卢瑟福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卢瑟福认为,要了解原子内部的情形,最好的办法是把它砸开。他们选择阿尔法粒子的核作为砸开原子的子弹。
射击阿尔法粒子的枪是极少量的镭。镭是放射性元素,它连续不断地放射出阿尔法粒子。镭放在一个沉重的铅容器里面,仅开一个小口,让阿尔法粒子射出。1909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和他的合作者们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实验做法如下:
在一个小铅盒里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钋,它发出的α粒子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很细的一束射线射到金箔上。这东西虽然很薄,但是原子非常小,金箔还是比原子厚2000倍以上。α粒子穿过金箔后,打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的闪光,这些闪光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里,荧光屏和显微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转动。
然而实验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角几乎达到 180°。这种现象叫做α粒子的散射。实验中产生的α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使卢瑟福感到惊奇。
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电荷集中到一个很小的核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在反复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卢瑟福于1911年公布了他的原子模型构想:原子里有一个很重的中心,叫做核。离核很远,绕着核飞快旋转的是电子,每一个电子都在一种确定的轨道上运行着。电子的运行有各种不同的速度。最外层的电子每秒大约走1000公里,靠近核的每秒走近15万公里——光速的一半。
卢瑟福拿原子的结构跟太阳系比。他说,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正像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一样。电子隔着很远的距离沿轨道绕着中心旋转,正像行星隔着很远的距离沿着轨道绕着太阳旋转一样。
如果原子的大部分是一个空壳,这就说明了阿尔法粒子为什么能够穿透金箔。
经过进一步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原子模型:原子的中央是由很重的带正电的质子构成的核。远离这个核的是很轻的带负电的电子。电子绕着核转,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
原子核与原子相比太小了,将一万多个原子核排成一条直线,也仅有原子的半径那么长。如果将原子放大一万亿倍,原子就会像一间大厅那么大,而其中的原子核直径也仅有1毫米,跟一个芝麻差不多大小。而电子却在离它们几十米之外的地方绕着它高速旋转。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密实的物质,如铁、钻石,实际上大部分都是空无一物的空间。
具体地说,原子重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却仅占在空间差不多仅有1立方厘米。因此,粒子在物质中飞行和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航行差不多。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轨迹会发生偏转,偏转方向和粒子所带的电性与磁场的磁极有关。
尽管原子核很小,它还可以再分吗?
在科学家们对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原子核中的一些粒子在经过电场或者磁场时有的方向不改变,有的发生偏转的方向和带负电的电子发生的偏转方向恰好相反。
1911年,英国卢瑟福采用a粒子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并且这个原子中心带有正电荷之后,一个不争事实就确立了。原子是由原子核构成,并且带有正电荷,原子核外存在带负电的电子。
在这个基础上,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结构。1919年,卢瑟福在用a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试验的时候,确定了质子的存在。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维克在研究博特和贝克尔发现的穿透力很强的射线中确定了中子的存在。这样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被人们所公认,并且不同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不同的;每一个质子带一个电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从此拉开了揭示原子核结构的序幕
原子都是“硬质钢化”的小球
什么叫“实事是.. ”
生成的烯烃C个数
2个
CH2=CH2
C共平面2个
双键2端
4个
CH2=CHCH2CH3
3个
双键2端,右端C的相连C
5个
CH2=C(CH3)CH2CH3
4个
双键2端,相连1级的C
6个
CH3CH2CH=CHCH2CH3
4个
双键2端,相连1级的C
7个
CH3CH2CH=C(CH3)CH2CH3
5个
双键2端,及其相连1级的C
8个
CH3CH2(CH3)C=C(CH3)CH2CH3
6个
双键2端,每端相连1级的C
烯烃连接方式,正好该处6个原子都处于一个平面,所以1个双键,最多公平面6个C原子。
H
H
\
/
C=C
/
\
H
H
次氯酸会水解生成氢离子和次氯酸根,加氢氧根使氢离子减少,化学反应平衡向右移动即促进水解次氯酸根浓度变大.
另一个原理相同是抑制水解,平衡向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