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志》,可在“蜀书”部分看到三次“资中”。这三次分别是《法正传》中的“今张翼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音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道并侵”,讲述刘备入川的时候,派张飞的数万部队攻下巴东(今四川奉节),进到了犍为县(今四川宜宾,一说是彭山以东)境内,分兵资中(今四川资中,一说资阳)、德阳(今四川德阳)三路进攻成都,刘璋手下谋士法正给刘璋的书信阐述此事,出谋划策‘一是《李严传》里面,“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刘备派当时的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带领5000兵士讨伐,斩秦、胜等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三是裴松之在赞糜芳、傅士仁、郝普、潘睿等注解中提到的一位资中人王嗣,举孝廉,稍迁西安围督、汶山太守,加安远将军,绥集羌、胡,咸悉归服,诸种素桀恶者皆来首降,嗣待以恩信,时北境得以宁静。大将军姜维每出北征,羌胡出牛马羊毡耳毛(耳毛为一个字)及义谷裨军粮,国赖其资。迁镇军,故领郡。后从维北征,为流矢所伤,数月卒。戎夷会葬,赠送数千人,号呼涕泣。嗣为人美厚笃至,众所爱信。嗣子及孙,羌胡见之如骨肉,或结兄弟,恩至于此。表明此人在少数民族的关系处理上相当成功,深得少数民族的拥戴,少数民族也为蜀汉政权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大量的保障。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在百度上也搜索了一下关于三国时期资中的描述,比较多的是关于法正传中提到的张飞进攻成都中,派遣赵云攻打资中是否遭遇抵抗,另外对于李严平定的民乱问题,分析认为是当时诸葛亮采取的征夫政策压迫所致(曹操那边也出现了这个问题,曹仁攻下造反的城市屠城而还,相比之下,李严的处理是非常的人性化了)。
对于行政区域上,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资中属于益州刺史部下辖的键为郡,领9县:武阳、南安、牛脾(去月加革)、资中、汉安、江阳、符节、南广、僰道。
键为属国治朱提(今云南昭通),领3县:朱提、汉阳、堂狼。
另外还有成语匿迹销声的出处也提到资中,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对于古今资中是否为同一地,古资中县(注)置县时间,《内江百科全书》(2000年版)、《四川省内江市地名词典》(1989年版)和《资阳县志》(1993年版)都说:“古资中县,秦为蜀郡地。西汉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在今(1993年)资阳县城关镇,置古资中县,隶属犍为郡。”
所以这样来看,现在的资中县城并非三国时期的资中县,向南移了几十公里的距离。虽然如此,但资中这个地名保存了1900多年,确实值得资中儿女骄傲和自豪啊!
资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居沱江中段,处于四川盆地连接的中心地带。资中县因县城位于资江(沱江)中段,故名。
资中县历史悠久,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建县至今,已有2,000余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分置为36群,今资中县地属蜀群。汉武帝时,国家十分富庶,国势强大。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便大力开发边疆地区。同时为促进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除开辟了一条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外,还想在西南地区另辟一条到伊朗、印度、巴基期坦等国的捷径。他派出唐蒙等10余批人到这里经营。资中县就是在这个时期,这种需要下建置的。此后,历[东汉]、[三国]、[西晋]、[东晋]等朝,仍名资中县。
北周时,周武帝于保定年间(公元561~565年),从原资中县地中分出部分土地设置盘石县,属资中县群。这是资中县单独建县的开始。以后,历[隋代]、唐代、[五代]、[北宋]、[南宋]各朝,县名未变,均名盘石。
1949-12-8日,资中县获得解放,1949-12-5日成立资中县人民政府,属资中县专区。
蜀国啊
查看三国时代的地图就晓得了·~
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