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构造岩的岩石类型

2024-12-28 01:00:1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晚白垩世期间,由于广西地区已经历了印支期和燕山早期的强烈褶皱、断裂活动,区内构造格架已基本定型,沿构造带发育的各种构造破碎带也基本造就,但其中尚有相当部分空间未被钙泥质充填或胶结,而具有较大的透水性,这对强化碳酸盐岩地区的岩溶作用起了极大的促进功能,因此将其视为晚白垩世岩溶发育的岩性条件,而不仅仅作为构造条件考虑是适宜的。显然它具有双重意义,即既为构造岩,又为碳酸盐岩,也属岩性控制因素分析的范畴。

目前研究中主要的困难是难以测得晚白垩世期间各种构造破碎带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现时所测定的数值是经历晚白垩世以来经钙泥质充填、胶结成岩后的构造岩。尽管如此,还是显示了这些物性参数较灰岩为大。如据桂林地区目前测得的碳酸盐岩及其构造岩的物性参数对比(表3.3),可见各类构造岩的孔隙度、吸水率及渗透率都大于灰岩,而且随构造岩的破碎度增大而变大,基本上仍保持原破碎带的变化规律,即灰岩<破(碎)裂岩<角(磨)砾岩<碎粒岩<糜棱岩[4]。各类构造破碎带的主要特征,在排除后期钙泥质充填胶结成岩的情况下,恢复其原始性状,大致特征如下所述(以桂林地区所见为例)。

碎裂带 主要由构造裂隙发育而形成的破裂带或网裂带。前者发育不规则状、羽裂状、平行脉状裂隙,局部角砾化,保持原岩的结构、构造,常见于张性、扭性断裂旁侧或应力较弱的地段。后者发育菱形状或网状裂隙,局部角砾化,角砾一般可复原拼合,常见于压性断裂旁侧或内部应力较小地带。裂隙连通性好,有利于岩溶水的活动。

表3.2 广西主要碳酸盐岩层位岩溶层组类型表

(据黄汉铎,1994)

表3.3 桂林碳酸盐岩构造岩与灰岩物性参数表

角砾带 有角砾或磨砾两种类型。前者砾径一般1~10cm,大者大于10cm,多呈棱角状。组合混乱,除早期被白色方解石胶结成岩者外,角砾占50%~90%,角砾间隙占10%~50%,常见于张扭性断裂带或压性断裂局部张性断裂处。后者大于 lcm。角砾呈棱角、次棱角 浑圆状,占55%~90%,砾间隙占10%~45%,常见于压扭性断裂带内。

碎粒带 有粗碎粒或细碎粒两种类型。前者粒径大于1cm,呈次棱角 等轴状,粗碎粒占80%~90%,粒间隙占10%~20%,常见于压扭性断裂带。后者粒径0.1~1cm,多呈次棱角 圆粒状,碎粒占55%~80%,粒间隙占20%~45%,常见于压扭性断裂带的强应力带上,或挤压透镜体的周缘。

糜棱带 有砾质糜棱带和糜棱带两种类型。前者粒径0.1~0.5cm,多呈次棱角 圆粒状,碎粒占25%以上,糜棱物占75%以下。后者粒径小于0.2cm,呈圆粒状,碎粒小于25%,糜棱物大于75%。两者常于压扭性断裂带中,呈透镜体状、条带状分布。

从上述构造破碎带的不同特征可以看出,晚白垩世期间,除一些已钙质胶结成岩外,大部分还处于初始破碎状态,其裂(孔)隙度相当大,有利于岩溶水的运移和渗透,不存在目前所见的已胶结成岩后压扭阻水、张性导水的一般规律,而是所有破碎带都是导水的,即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无阻、导之别。这是晚白垩世岩溶强烈发育的重要条件,特别是众多的压扭性断裂的发育,在其两侧影响所及的碳酸盐岩范围内,有时宽达数十甚至数百米内,自内向外形成糜棱带—碎粒带—角砾带—碎裂带的系列剖面,形成这些地带的岩溶特别发育。据资料分析,这些地带常有古地下河、古溶洞、古洼(谷)地和古岩溶建造的系列发育特征,就是最好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