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和柠檬片泡水加糖好还是加蜂蜜

2024-12-14 11:12:4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加蜂蜜比较好,据化验分析,成熟的蜂蜜含有75%左右的葡萄糖和果糖,这两种糖不经消化便能被人体直接吸收,进入体液,供给热量,营养全身。蜂蜜性味甘、平,功可补中益气,润肺止咳,润燥,止痛,解毒,矫味。具有补中缓痛,解毒润燥的双向性功能。而白糖基本只提供热量,多食对身体不利。

回答2:

蜂蜜应比糖好些,糖吃多了不好.蜂蜜可润肠,美容.

回答3:

菊花 (《本经》)
【异名】节华(《本经》),金精(《金匮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朴子》),金蕊(《纲目》),家菊(《群芳谱》),馒头菊、簪头菊(《医林纂要》),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植物形态】菊多年生草本,高50~14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绒毛。
茎基部稍木质化,略带紫红色,幼枝略具棱。
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基部近心形或阔楔形,边缘通常羽状深裂,裂片具粗锯齿或重锯齿,两面密被白绒毛;叶柄有浅槽。
头状花序顶生成腋生,直径2.5~5厘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绿色,被毛,边缘膜质透明,淡棕色,外层苞片较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第二层苞片阔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花托小,凸出,半球形;舌状花雌性,位于边缘,舌片线状长圆形,长可至3厘米,先端钝圆,白色、黄色、淡红色或淡紫色,无雄蕊,雌蕊1,花柱短,柱头2裂;管状花两性,位于中央,黄色,每花外具1卵状膜质鳞片,花冠管长约4毫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雄蕊5,聚药,花丝极短,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矩圆形,花柱线形,柱头2裂。
瘦果矩圆形,具4棱,顶端平截,光滑无毛。
花期9~11月。
果期10~11月。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白菊花根)、嫩茎叶(菊花苗)、叶(菊花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
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挂阴干。
然后摘取花序。
滁菊:摘取花序。
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成球状,晒干。
贡菊:摘取花序,烘干。
杭菊:有杭白菊、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晒干;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

【药材】干燥头状花序,外层为数层舌状花,呈扁平花瓣状,中心由多数管状花聚合而成,基部有总苞,系由3~4层苞片组成。
气清香,味淡微苦。
以花朵完整、颜色鲜艳、气清香、无杂质者为佳。
各种菊花商品,其性状互有差异: ①白菊 呈不规则的球状或压扁状,直径约2厘米,瓣多紧密。
花序的绝大部分为白色舌状花,长约18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为极少数短小的淡黄色管状花。
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
另有怀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属白菊一类。
但质量较次。
②滁菊呈球状,形较小,瓣紧密。
舌状花白色,长约15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管状花黄色。
主产安徽滁县,品质亦佳。
③贡菊形似滁菊,瓣细而厚。
舌状花白色,长10~12毫米,宽约2毫米,中央有少数黄色管状花。
主产安徽歙县,亦称徽菊。
过去浙江德清亦产,称德菊。
④杭菊一杭白菊,又名白茶菊(《纲目拾遗》)。
呈不规则压扁状,朵大,瓣宽而疏。
舌状花较少,类白色,长约22毫米,宽约6毫米,中央有少数深黄色管状花。
二杭黄菊,又名黄甘菊(《圣惠方》)。
形与杭白菊相似,但舌状花黄色至淡棕色。
均产浙江。

【化学成分】花和茎含挥发油,并有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等。
花又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微量维生素b1。
挥发油主要含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
黄酮类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大波斯菊甙、刺槐甙。
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

【药理作用】①抗病原体作用菊花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
其水浸剂(1:4)对某些常见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制作用。
高浓度在体外还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旋体作用。
②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菊花提取物刚、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内注射组织胺之局部台盼蓝之扩散较小,显示其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
其提取物10毫克相当芦丁2.5毫克之效力。

【炮制】菊花:拣净叶梗、花柄及泥屑杂质。
菊花炭:取拣净的菊花,置锅内炒至焦褐黄色,但须存性,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甘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无毒。
④《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入肺、肝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功用主治-菊花的功效】疏风,清热,明目,解毒。
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
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
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入丸、散。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选方】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
为末。
每服一钱半,茶调下。
(《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
(《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治风眩:甘菊花暴干。
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
(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
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
(《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
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九斗许,将前药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热水下。
(《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
炼蜜为丸。
(《医级》杞菊地黄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
(《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
为散。
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
(《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
水煎,顿服,渣再煎服。
(《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⑩治膝风:陈艾、菊花。
作护膝,久用。
(《扶寿精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冠心病以菊花煎剂观察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43.3%,改善36.7%,以轻度者疗效较好;对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45.9%,其中显效18.8%,好转27.1%。
对部分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血清胆甾醇、三酸甘油酯未见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服药期间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轻度腹泻外,均无其他副作用。
即使原有溃疡病的患者,亦多无影响。
制剂及用法:白菊花10两,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毫升。
每日2次,每次25毫升。
2个月为一疗程。
②治疗高血压病每日用菊花、银花各0.8~1两(头晕明显加桑叶全钱,动脉硬化、血清胆甾醇高者加山楂4~8钱),混匀,分4次用沸滚开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
一般冲泡2次后,药渣即可弃掉另换。
不可煎熬,否则会破坏有效成分。
据46例观察,服药3~7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随之血压渐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药10~30天后,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②《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
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③《本草经疏》: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
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
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
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
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
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
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④《药品化义》: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
《经》曰,治温以清。
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
佐黄芪治眼昏,去翳障。
助沙参疗肠红,止下血。
领石斛、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
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
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
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
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
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
⑤《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
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
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
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
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⑥《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
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⑦《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
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蓟中可相需而用也。

回答4:

在加点蜂蜜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