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夜月明人近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往今来像这样的思乡的诗句数不胜数,自然这样的文章也不会少。写诗、写文章都离不开真正的情感,只有拥有真正的情感才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我们中国人一直有着“狐死必守丘”的思想。自然现在的我们内心依然有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我也不例外。
说起家乡,我的内心就涌起一股股暖流,仿如和煦的春风吹过全身;说起家乡,我的心便如湖水一样甜静;说起家乡,我的脑海跟换灯机似的,不断播放着温馨的画面。
在播种的季节,田地已不在是绿油油的,取而代之的是大地的原貌-土地。这时,田地里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黄牛哞哞的声音,鞭子啪啪的响声,在天空回响。鞭子的声音不断激励着牛儿前进。在强烈阳光照耀下,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一种光—辛勤的劳动之光。刚种完的土地上,能够清晰的看到一排排脚印。有的杂乱无章,有的井然有序,有的乱中有序。田地里每一块耕地,每一粒种子,都是人们劳动的结晶。就在这耕种的季节,天空中往往浮现一个个满意的笑容。那笑容是那么的动人,也许在充满竞争的社社会只 有在此时才能看到如此淳朴的笑容吧!
到了夜里,晴朗的天空中,星星仿如孩子的眼睛一般明亮。夜幕下,一切都恢复原始状态,小草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调皮的小溪也静静的流淌,只是在不经意间巷子里会传来几声狗叫。这时的村庄仿如是睡在摇篮里的婴儿,时不时的梦语几句。
冬季,大雪过后,大地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踩在上面发出喀嚓喀嚓的响声。这时,有几只小鸟在雪上乱蹦乱跳,雪上留下它们一排排的脚印。往日的村庄仿如调皮的孩童,现在好象恬静的少女…
一个个片段在我脑海中播放,一个个美好的记忆被唤醒。我爱我的家乡,我不敢说我经历过家乡的一切沧桑巨变,但我看见我的家乡由坑坑洼洼的土路变为现在平坦的水泥路;由小草屋变为现在的小楼房。不管是现在的楼房,还是过去的草屋,我都喜欢,因为那是我的家乡。
现在,我的祖国大到清藏高原,小到一粒尘土都是我的宝贝。因为它是我的祖国,是我魂牵梦饶的祖国。祖国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生长的地方,她就是我的“家乡”,她就好比我的母亲,我将永远爱她,永远藏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我的家乡在德惠,它虽没有美国纽约的繁华,也没有水上海港—-威尼斯的绚丽与多姿,更没有日本东京的古朴与典雅,但我却爱它,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更爱这些勇于创新与探索、勤劳质朴的人。
小时候,常听大人告诉我说:世界不断在变,所有你周围的东西都不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一辈子的。的确,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就好像时间不停的流失一样,尽管发展有快有慢,但它们都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这就是发展的魔力,也是促进它们不断发展的动力。
长大后,看见周围的来来往往的人和事,而环境也不断在变,我便完全懂得了,发展的重要性,就拿我的家乡来说吧。听长辈告诉我,大概在二十几年前,那儿还没有那么多的房子,而多数是农田和坟场,十分的荒凉。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大抵也可以想象得到那时候的情形。
那条路虽然现在比起原来要好上许多,但终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条小小的巷子罢了。刮风时灰尘飞舞,眼前一片雾茫茫的,而下雨时也好不到哪里去,在那里走一趟,就得洗一次鞋,因为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泥。
大概已经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城市街头也完全变了一个样,它像一个成长了的孩子,正在展现着它的魅力。虽然不能和市中心比较,但也是有模有样了,路边一家家商店开起来了,然后又一次一次的翻新,马路也变宽了,汽车在上面来来往往,一副四通八达的样子。它代表着新世纪最显著的变化,代表着德惠正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前进。
欣喜,在于变化。我的家乡变得更美了!
乡村,这个名词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我就是土生土长的乡村小男孩。清晨,我和妈妈来到小河边散步。河水绿得像块无暇的翡翠,河面有时平静得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两岸的花草树木,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河边的林阴道上安装着一些健身器材,周围挤满了人轮流健身。有的老人在按摩、扭扭腰、练脚力;小孩在荡秋千、坐跷跷板,还有的在半球形的铁架上爬来爬去。走着走着,来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有点像城市里的广场,这就是我们的乡镇文化馆。文化馆前面有几棵大榕树,最显眼的是竖立在草地中间的大石碑。石碑上刻着“樟林古港”四个大字。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红头船的故乡。古老的红头船当年就是停泊在这里,迎来送往那些离乡别井出国谋生的人们。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新月异的变化,再也看不到那一幕幕往事。
在这里好像闻不道芳香的农村气息,但空气还是清香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生活正在独步城市化。我祝愿乡村变得更加美好!
写家乡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