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北宋二程,南宋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说他们认为“理”应该由己出发,由内心往外面看)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南宋陆九渊,明中王守仁)认为,“理”不需要要到身心以外的事来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陆九渊更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是说他们认为由外向内看世间的万事万物,因为他们认为心就是万物的渊源。)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这就是答案吖,他们求“理”方法上的差异。书上有哦。在岳麓版第四课十七页。)
“理学”概念
自魏晋南北朝来,佛道二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三教在发展中彼此反复辩驳吸收,到唐宋时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潮流发展,为振兴儒学,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因此被称为理学。
其实他们两派都是理学,正如第四课课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在世界观上说都是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因其认为“理”存在身心以外的万物终须遵循的原则),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因其认为“理”就在人心上)。}在方法论上程朱理学是由内向外(即“格物致知”),陆王心学是由外向内(即“发明本心”,“致良知”)所以说他们最大的不同时方法论吖。
朱熹将超验之理安置于有形有迹的物质世界之上,他强调“今日而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朱熹把格物仅仅归结为静观印于万物之上的天理。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以道心(天理)排斥、压抑人心。陆王心学将天理融入主体意识,所谓吾心即宇宙,强调致良知。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都是儒家学派的发展 都是唯心主义 就是认为意识是本原 意识决定物质 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当作本原 即理 为了追求理 有了格物致知这一主张 即通过实践体验理 而陆王心学 是主观唯心主义 即心为本原 他们认为理在心中 不需要向外在寻求
A是对的
王守仁的心学就是反对格物致知的
我也觉得B也对诶……
老师还说、理是万物本原、还是核心内容的、
饿、搞不清了、
好吧必修三是我学的最烂的一本、我就来灌灌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