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下载,不好找哦?!

2024-12-29 06:32:1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王度庐厉经坎坷,阅历丰富,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他的小说不拘泥于通常作品的模式和路数,而是注重创新,赋予一种特殊的风格。写武侠小说,他不追求刀光剑影的厮杀,而是表现任侠骨柔情,注重反映志士的大仁大义。写言情小说,他写的多悲切凄楚,但也往往令"有情人成眷属",引人入胜。

我所在的学科决定立项研究通俗文学,这一课题并被列为“七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不久,几位研究通俗文学的朋友相继来信,说起“武侠北派四大家”中,宫白羽、李寿民、郑证因三人的生平,人们多已知晓,惟王度庐,至今不知何许人也,问我可有这方面的线索。经过他们的“强化刺激”,猛然想起母校的王度庐老师。他是我的一个高中同班同学的父亲,没给我们上过课,也从未听说他写过武侠小说,但姓名倒一字不差,姑且问问看。很快就收到了母校回信,得知王老师已经故世,但因此却找到了王老师的夫人,我们当年的舍务老师李丹荃女士,并且确认了那位四十年代闻名全国的“侠情小说大师”,果然就是我的老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海内外研究通俗文学的学者对王老师评价极高,称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言情武侠小说的完善形态”,“是开山立派的二代宗师”,但当时除台湾学者叶洪生对王老师的侠情小说有较详细的评介外,未见他人作过更系统的研究。王老师的言情武侠小说代表作是“鹤铁系列”五部作:《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
这五部作品写了四代侠士侠女的爱情故事。与过去的武侠小说截然不同,王老师笔下的这些侠者既是英雄,又不太像英雄,我觉得王老师有意不肯赋予他们包打天下、救国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无上功能。他们的行动集中于一个目的——为捍卫自己爱的权利而斗争,而爱的责任又常常令他们困惑,因为他们为所爱者所做的一切、甚至牺牲,往往并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他们的爱情悲剧固然是外部因素如封建势力、封建礼教造成的,但又并非完全如此,作为武艺高强、足智多谋的侠者,他们对外部势力的斗争一般能够取得胜利,然而一旦面对自己性格、心理方面的弱点(包括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他们却难免“吃败仗”。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敌人正是自己。就作品深度而言,王老师不但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而且把外部斗争引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这种悲剧,正是典型的“性格悲剧”。
在悲剧作品里,悲剧精神总是爆发于“极限情境”;而在王老师的作品里,悲剧精神却常常弥漫于“极限情境”之外;那些侠土侠女在战胜外敌之时,往往横刀四顾,茫然若失,或者,当他们退隐江湖之际,平静的外表之下却埋藏着无限悲凉。王老师在三四十年代确实读过不止一部弗洛伊德和厨川白村的作品。这又使我感到,王老师虽然写的是传统形式的武侠小说,但他与大部分通俗小说作家完全不同,思想一点不旧,他不仅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而且也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并且几乎不露痕迹地化人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这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作家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王老师还写过许多社会言情小说。我想,研读这些社会言情小说,一定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创作。李老师告诉我,王老师的主要作品大部分写于青岛,她已多年未回青岛,很想去一次。于是,我决定带五名研究生前往青岛查阅原始资料,并在那里和李老师相会。
五月的青岛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我们无暇领略海滨景色,一头钻进市档案馆,查阅1938年至1949年以《青岛新民报》为主的有关报章,时间紧迫,旧报虽残缺不全,数量仍极庞大。于是决定每人负责一个时段,通检每天的报纸,重点阅读所载王老师的社会言情小说,回校后以讲故事“接龙”的方式录成音带,再据录音整理出每部小说的情节内容。
档案馆不对外办公时,我们就访问李老师和其他知情人。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王老师孤苦而坎坷的一生经历(详见拙著《侠的踪迹——中国武侠小说史论》第127至130页)。当她谈到王老师很喜欢纳兰性德的《饮水词》时,我仿佛又发现了一条接近王老师情感世界的捷径。纳兰性德虽为清初满族贵要(王老师则出身于贫困旗人家庭),他的词却以哀怨骚屑著称,其边塞词则于金戈铁马中弥漫着苍凉清怨的情调。这也正是贯穿于王老师侠情小说的情感色调。三十年代,王老师颠沛流离于晋豫陕甘,贫困的生活、孤傲的性格、内向的心态,与苍茫的黄土高原景色交相融汇,强化了他自幼即已形成的纳兰性德式的审美情趣。

--------------------------------------------------------------------------------

回答2:

兄弟 确实不好找 已经绝迹了 我以前也听过几回 没啥意思啊 不知道你怎么那么感兴趣

确实没有了 别找了

回答3:

我听评书网你可以在线收听不知能不能下载 但是评书非常全

回答4:

这个是王度庐的小说改编的,找不到评书可以看一看小说原著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