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谈判人员在涉外商务谈判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2024-11-24 05:23: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分为硬环境资料和软环境资料。硬环境包括地理位置、生产及生活配套设施、交通、通讯、用雇工情况等;软环境资料包括法律政策、管理水平、海关、工商、银行、税务、公安等的配套及运作情况、市场发育、人的意识观念等。 招商主体可以是公司、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通常以说明的方式(如文字、图画、音像),对招商者的情况作公开宣传。一般包括:资本情况、行业、经营管理水平、市场发育情况、人才状况、技术水平等。确定的招商项目要整理成文字材料,并译成相应的文字以对口招商。 招商洽谈时中方应为外方准备好相关法律文件,如公司法、企业法、劳动法、税法等。中外双方必须遵守的法律文件,主要是合同。合同是当事人各方的法律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合同签订时中方的谈判代表必须慎重,决不能因为怕招不到商或有意显示诚意或工作效率而草草签字。 招商人员应掌握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熟悉投资审批程序,掌握注册资本、年限、内外销比例、外汇制度、涉及免税的具体操作等知识,以及国家对鼓励、一般限制、禁止项目的分类情况,对引进技术的规定,国家有关用工制度,适用法律等。 招商谈判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公关水平,具有金融、投资、国际经贸、法律等专业知识,尤其在项目包装上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对于拟推出招商的项目必须掌握:项目投资总额,技术、工艺及相应的水平评价,产品的市场前景,国内同行业发展状况,项目前期准备情况,项目所在地产业状况对该项目配套能力,基础设施状况,国家和地方对此项目的政策等。 招商是一项涉外工作,招商人员除了掌握熟练的日常会话外语以外,还应在外贸外语、投资及经济类外语、商务外语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能力。 招商洽谈前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对对方资信情况进行咨询,对谈判各方的实力进行正确估价,明确谈判目的、制定谈判策略、明确谈判程序、确定谈判现场的布置与安排,在此基础上制订谈判方案。 ①把握气氛的原则。即使发生激烈辩论,仍要保持友好、合作的气氛;②次序逻辑原则。把握议题内涵的客观次序逻辑,确定谈判目标启动的先后次序与谈判进展的层次,避免混乱;③掌握节奏原则。谈判节奏要稳健,耐心倾听对方的观点,了解对方,解决分歧。 ①了解对方的意图、目的、策略,一般通过直接、间接调查,或向有关情报信息单位提出咨询,在洽谈前做好准备;②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谈判双方应遵守时间,相互遵守双方的礼仪风俗习惯;谈判时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不接受不合理的附加条件;③把握分寸,有理有节。谈判时该缓则缓、该快则快,不能急躁,避免对方抓住弱点,造成对己不利局面;④提高洽谈工作效率。洽谈前做好充分准备,洽谈人员必须具备相应专业知识;洽谈时语言表达清楚准确,不轻易承诺;洽谈遇到僵局可将所谈问题暂且搁置,改谈其他问题;⑤招商洽谈人员相对稳定。组建项目谈判班子,明确洽谈人员,条件允许还可有一套不出面的幕后班子,遇到紧急情况,幕后班子人员再走向前台。 ①维护整体利益。分清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必要时用局部利益的损失维护整体利益。②明确让步条件。让步必须建立在对方创造条件的基础上,且对方创造的条件必须是有利于己方整体利益。③选择好让步时机。不需要让步时决不作出让步承诺。让步之前必须经过充分磋商,时机要成熟,使让步成为画龙点睛之笔。④确定适当让步幅度。一次让步的幅度不宜过大,节奏不宜过快。否则,会把对方的期望值迅速提高,提出更高的让步要求,使己方在谈判中陷入被动局面。 ①回避分歧,转移议题。当双方对某一议题产生严重分歧都不愿意让步而陷入僵局时,一味地争辩并解决不了问题,可以采用回避有分歧的议题,换一个新的议题与对方谈判。 ③多种方案,选择替代。如果双方仅仅采用一种方案进行谈判,当这种方案不能为双方同时接受时,就会形成僵局。实际上谈判中往往存在多种满足双方利益的方案。在谈判期间应准备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④尊重对方,有效退让。当谈判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而陷入僵局时,谈判人员应该明白,坐到谈判桌上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协议实现双方共同利益,如果促使合作成功所带来的利益要大于固守己方立场导致谈判破裂的收获,那么退让就是聪明有效的做法。 ①高度的责任感②积极的创新精神③较强的公关能力④高度的敏感性⑤自我尊重的心理。 (1)搜索和跟踪项目信息。建立项目档案,明确专人负责跟踪,设法取得外商的项目负责人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基本资料,以便与外商建立联系。(2)巩固已有联系。可通过电话、传真询问项目进展情况;重大节日对外商致以问候;出差时顺访等。(3)热情服务,以诚相待。一方面,为外商来访做好食宿、交通等活动安排;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外商遇到的问题,如土地、厂房、原材料进口、产品出口等。(4)为投资者选择合适地点和合作伙伴。根据外商要求,拟定各种方案供外商选择。(5)提供政策、法律咨询。(6)协助搜集市场资料。可以通过到统计机构、走访机关企业、批发商、消费者等方式搜集有关市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