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兼爱”不是道德说教
在有些人看来,墨子“兼爱”思想似乎没有什么特异之处,无非是劝导人人相爱的道德说教,传达出一种友爱和善的美好愿望,充其量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而已。
是的,墨子的确喋喋不休地说过许多人与人要彼此相爱的话,颇似一个道德家。他在《兼爱》上中下三篇里,反复说明“兼爱”是根治乱世之道,是促进和谐之理:“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得其家;诸候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 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 …
墨子的有些学说尤其是研究自然之理的学问,即我们常说的《墨经》,显得异常精深简约,一般读者难以详解。可他关于兼爱的学说则显得特别清浅易懂,上面诸条,不用白话文翻译,就能一目了然。
若以为墨子仅是以道德家的面孔泛泛地说了一些劝世的话,试图单纯以人的道德力量来扭转社会的弊病,求得内心的祥和,那这种理解是粗浅的,片面的。如果真是那样,墨学断不至于在战国时代成为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显学,墨家也不会成为屡遭围攻打压的对象。
二、先从“兼”字说起
理解兼爱背后的深意,不妨从字义上说起。
“兼”字在墨子的著作里多次出现,他将具有兼爱思想的人称为“兼士”,将反对兼爱思想的人称为“别士”。为什么墨子不象其它诸子单纯谈爱,或者仁爱,而是要加一个“兼”字,再加一个“交”字?
“兼”字除了有“广”和“全”的意思,还有一个一方对另一方的意思,尤其是将“兼相爱”与“交相利”联系起来品读,就更加明显。在墨子看来,兼爱,一定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付出。
那么,兼爱的双方是谁呢?墨子在不同的场合,有过各种不同的说法,涉及到各类人群,但其最想表达的想法,我们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了解清楚。
战国时,周代传承下来的社会等级制度依然是壁垒森严,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象烙铁般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人还没从娘胎出来,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
《左传.昭公七年》有详细记录:“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事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在这样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人的社会地位,政治、经济待遇泾渭分明,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财富分配极其不公正不合理。由是造成“尊与卑、贵与贱、强与弱、诈与愚、富与贫”之间严重的对立与冲突:
一方面,是黎民百姓生活愈加艰难,困苦不堪;另一方面是王公大臣更加肆无忌惮地横征暴敛,穷奢极欲。一方面是弱小的诸侯国家随时面临被吞并被瓦解的危险,朝不保夕;另一方面,是强大的诸候国大搞强权政治,四处征战兼并。
所以,墨子兼爱的双方,核心就是指的这不平等且对立的双方。
一方是:尊(尊贵)、贵(高贵)、强(强大)、诈(智慧)、富(富裕)。
另一方是:卑(卑下)、贱(下贱)、弱(弱小)、愚(愚笨)、贫(贫穷)。
社会用一条封锁线将对立的双方隔离开来,人为地挖出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让双方在思想上、意识上、情感上永远无法跨越,以使尊贵的永世尊贵,卑贱的永世卑贱;强大的永世强大,弱小的永世弱小。有了这条封锁线,社会的等级秩序就将永远持续下去。
兼爱,就是跨越封锁线的开始,就是平等意识的萌芽。若兼爱得以盛行,则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就有可能被打破。正因为此,在中国历史上,它被冷淡、被歪曲、被抵毁,其实都是情理之中的。
三、“兼爱”的主体、先后与目标
不平等且对立的各方能做到对等的彼此相爱吗?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墨子认为,要让不平等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聪明的、富裕的、强盛的一方,将理解、宽容、帮扶、援助更多的给予卑贱的、愚笨的、贫困的、弱小的一方,让贫弱的一方生活处境得到改善,享有更多的生存权益,为以后达至交相关爱的境界创造条件。
所以,兼爱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努力做到强大的爱护弱小的,富有的爱护贫穷的,聪明的爱护迟纯的,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这是兼爱的前提。
墨子说得明白:“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力量的人,赶紧去帮助别人;有资财的人,尽力去分给别人;有道术的人,努力去劝导别人。” 他不仅是对强权者发出呼吁,还言辞诚恳地对他们提出要求,要他们做到“强不压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
对贫弱者而言,要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非命》);对弱小国家而言,要做到“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乏绝也则委之;币帛不足则供之。”(《非攻》)因为,只有富裕的人才能帮助贫困的人“得食、得衣、得息”;只有强盛富裕的国家才有力量帮助“布粟乏绝”“币帛不足”的国家。这样,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双方达致相对平衡,人与人就能平等相处,社会就能和谐共荣。
可见,“兼爱”作为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不是简单的、空泛的喊喊相互关爱的口号。它有主体,有先后,有目标,内涵完整而统一。
主体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无权无势的劳苦大众和弱势小国,即“卑、贱、弱、愚、贫”的一方。主体性就是倾向性,看不到这一点,就彻底曲解了兼爱的内涵。
先后是:首先,要让“尊、贵、强、诈、富”的一方施爱于“卑、贱、弱、愚、贫”的一方;然后才可能倒过来,由后者回爱于前者。不弄清“兼相爱”前后因果的关系,就没有理解墨子兼爱之道的真实想法和价值所在。
目标是:打破森严壁垒般的尊、卑、贵、贱等级封锁线,使下等人不要永远生活在天生“卑贱”的阴影之下,让他们终有个出头之日,以平等的人格意识、平等的社会权利参与社会事务,从而获得做人的尊严,构建一个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所以,“兼爱”实质是反映贫弱者的心声,为他们说话,替他们呐喊。
《汉书.叙录》谈到兼爱时写道:“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意思是说,推究兼爱的含义,不知道人是有亲疏的分别的。其实不是墨子不知道“别亲疏”,他深知亲疏远近、上下左右离间了人与人的关系,将社会成员人为地划分为三流九等、尊卑贵贱。他倡导兼爱,正是要打破这个人为的界线,实现人与人、国与国平等相待,和平共处。这与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尚贤上》)、“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法仪》)等民本思想均是一脉相承的。
四、孟子为何仇恨兼爱?
墨子兼爱思想的用心,还可以从孟子及儒学家那里得到验证。
孟子以儒家亚圣之尊,应是很讲究风度气质的,他从墨子那里也汲取过不少有益的东西,以孟子的学识水平,他不可能不知道墨子的价值。可他在提及墨子兼爱时,一点圣人的雅量都没有,张口就骂人。《孟子.滕文公下》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骂“兼爱”是“禽兽”,是因为兼爱从根本上触动了“爱有差等”、“爱有亲疏”的要害,是因为孟子敏锐地察觉出兼爱之道对社会等级秩序可能的冲击力。
在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伦理架构中,在以恢复周礼为人生理想的孔儒心中,父与君是统治的一方、领导的一方;子与臣是被统治、被领导的一方。这种尊卑贵贱的界线是泾渭分明的,不可逾越。二者之间不能够、不容许、不可能平等相爱。如果这个不平等的双方实行“兼相爱”,就会打破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界线,君王与贵族的权威将受到挑战,导致最让他害怕的“无父无君”的结果出现。
孟子情急之下张口骂人,正说明兼爱学说真正戳到了等级界线的痛处。
在儒家一统天下后,孟子的话几乎成为定评,得到历代正统文人的维护,清代学人张惠言就说孟子骂兼爱骂得对,骂得好:“孟子不攻其流而攻其本,不诛其说而诛其心,断然被之以无父之罪,而其说始无以自立。”并认为《墨子》一书没有亡佚,有一个作用,就是充任“反面教员”,证明墨子的罪过和孟子的高明,“藉使墨子之书尽亡,至于今,何以见孟子之辩严而审简而有要如是哉?”(《书墨子经说解后》)其卫道士形象展露无遗。
五、“兼爱”:为贫弱者立言
由于兼爱具有明确的主体、先后和目标,所以兼爱不是无原则的泛泛之爱,它对一切欺压民众、巧取豪夺、荒淫腐朽的行径都持揭露、谴责和批判的态度,这就将它与所谓“泛爱众”的抽象说教彻底区别了开来。
对那些恃强凌弱的人,非但不能讲“兼爱”,而且要揭开其本来面目,指为罪人。要么以说服使其弃恶从善,说服不从,则须以强力相对抗。如此,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力倡导兼爱天下的学派领袖,同时是一个军事专家;为什么有那么高军事才能、领导着一支作战队伍的首领,不去欺侮弱小,专爱打防御战,只替弱者守城;为什么他要放弃上等人锦衣玉食的生活,心甘情愿地过苦日子。
故“兼爱”不是“泛爱”,更不是“乱爱”,而是有原则、有目的的爱。即使在贫弱的一方,为了整体的利益,为了使更多的人免遭灾难,牺牲局部利益也是应该的。在墨子看来,邪恶得不到惩处, “兼爱”的理想便最终难以实现。
这是一个深深打动了我的思想,这是一个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的思想。
一个社会,总会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富裕程度和不同的价值取向。问题是,这种贫富的差距和贵贱的划分是如何得来的?若是因为劳动付出的多少和智力水平的高下而产生的差距,那就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这种差距不仅不会造成社会的矛盾,反而会促使社会的和谐。而如果这种差距是因为少数人垄断性占有大量社会资源、依靠权力出租,以巧取豪夺和欺上瞒下的手段造成的,那就是极其不正常的,是不可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贫弱,不是贫弱者自己的过错,不是他们不努力,不上进,不是他们智商低下,而是社会的不公。他们没有公正的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没有共享社会资源的机会,贫弱者能不贫弱吗?
当社会财富过度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时,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就只能拥有贫穷困顿的生活,这是一个真理。
兼爱,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有价值的贫弱哲学;墨子,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代言人。
第三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