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好象不是结尾的吧,我记得是朱棣靖难时候的事情吧。
靖难之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近侍解缙、胡广、王艮三人在吴溥家进行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决定了三人以后不同的人生道路。解缙、胡广慷慨陈词,怒斥燕王朱棣以下犯上的叛逆行径。大有不刹此贼,妄为国臣的架势。胡广表示要以身殉国。谈话时,王艮却没有说一句话。谈到燕王马上要拿下京城时,他仅仅是不住的流泪。
谈话结束后,解缙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缙驰谒”。胡广第二天投降。“召至,口头谢”.李贯不落人后“亦迎附”。
蓦然不语的王艮回家后,对妻子说:我是国家之臣,至城破国亡的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然后纵容自杀。
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
那一夜,有两个说话的人,一个不说话的人,说话者说出了自己的诺言,最终变成了谎言。不说话的人沉默,却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心中的诺言。
其实早在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时,已经有一个人看出了他们各自的结局,这个人就是冷眼旁观的吴溥。
就在胡广慷慨激昂的发表完殉国演讲,并一脸正气的告辞归家之后(他家就在吴溥家旁边),吴溥的儿子深有感叹地说道:“胡叔(指胡广)有如此气概,能够以身殉国,实在是一件好事啊。”
吴溥却微微一笑,说道:“这个人是不会殉国的,此三个人中唯一会以身殉国的只有王艮。”
吴溥的儿子到底年轻,对此不以为然,准备反驳他的父亲,谁知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了胡广的声音,“现在外面很乱,你们要把家里的东西看好!”
两人相对苦笑。
胡广、李贯、王艮是建文二年(1400年)同年进士。都是江苏吉安府人。年龄小于解缙。文名却不相上下。当时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但这只是官方纪录,不属实情。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王艮会试、殿试都得了第一名。建文帝朱允汶却嫌王艮相貌丑陋,就把状元之位给了胡广。让王艮退居榜眼。单凭这一点,王艮就有理由对建文帝最有异议。胡广应对皇帝尽忠职守。可事实确是建文帝欣赏的胡广,相貌俊秀,却临敌投降。因相貌丑陋而遭嫌弃的王艮,从容赴死。国家以貌取人,他却未以势取国。
我记得是这三个人:谢晋、李贯、王艮。
希望是您需要的答案,如果有不明白的您可以随时来找我的。
解缙、胡广、王艮
杨嗣昌
黄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