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上为什么用”分”作单位?而不用”元角”?

2024-12-19 23:45:1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浅谈新中国邮票面值标注

  集邮报 润玉

  邮票上印明的货币数值,即邮票的票面值,新中国邮票的货币价值,数额均为常用的邮件资费。

  几十年来,新中国邮票的面值标注因各个历史时期及其它因素不同,经历了许多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与方法,笔者依据手头资料,现作叙述。

  普l一普5以及普7六套“天安门图案”邮票,其面值都是大、小写共同标注,既有繁体大写汉字面值与币制单位,又有小写阿拉伯数字面值,只是R5以前小写数字面值后面没有币值单位。在发行普1邮票时,还分别发行了普1东(限东北贴用)和普1旅(旅大贴用)两套限地方贴用的普通邮票,其中普1东的面值标注与普1相同,但普1旅除面值币制单位不同,为当时旅大地方币值外,在小写面值标注上也有所不同,即小写面值后面还标注有元以后的小数“00”,由于没有用小点,因而采用了字号小于基数币值元加以区分,这在新中国邮票面值的标注上还是很有特色的。

  从普6开始,普票只用小写数字面值标注,取消了以往的大写面值,但在小写面值后标注有币值单位,多加以“圆”字。普8工农兵图案普通邮票后,普票开始以新币制作邮票面值,标注除大写“分”“角”以外,还有小写数字,分别以分和元为单位。

  改l一改10邮票面值属加盖改值,加盖标注基本上与普1相同,分别有大小写。所不同的只是在小写面值四周用同色方框线明示。

  新中国最早的邮票纪1与随后发行的纪2-3邮票一样,面值标注都是有大、小写同时标注,小写带有小数“00”,但没有小数点,与普1旅相似。而纪4、纪7、纪8等三套纪念邮票的面值标注则基本与普1相似,大小写面值标注,其中大写为繁体汉字。自纪5、纪6以及纪9以后,邮票面值标注走向科学合理,只有小写数字,后辍币制单位“圆”。1955年国家改革人民币制后,从纪特邮票以后,面值单位以新人民币的“分”为主。有一特殊情况是,其中纪89邮票由于邮票图案设计需要,出现有两个8分与10分的小写双向面值特殊现象,这在新中国邮票面值中可称较为独特。

  “特”字头邮票从1951年10月1日开始发行,尽管也很早,但其面值标注一开始就比较规范,只有小写数字和旧币制“圆”单位。1955年旧币制以前为繁体“圆”,其后除小型张等高面值外,大都为“分”。

  以“J、T”分别为纪特邮票志号后,面值标注与“特”字头邮票相同(合同期以后发行的普票),基本规律是全部为小写面值,并且1元以上的面值(以小型张为主)以“元”为单位,l元以下的都以“分”为单位,标注为几分或XX分。

  1992年以后,邮票志号改用年号编序法,邮票面值标注上基本沿承以往。1995年夏以后,邮票面值标注又统一要求不论面值大小,一律以“分”为币制单位。如标为“80分”或“230分”等。但使用不久就发现,如此标注一方面为邮票设计带来不利因素,高面值由于数字多,常多占有限的空间,已影响主题画面的艺术表现效果;另一方面也显得明显不够科学简洁,“800分”远不如“8元”明确直观。因此,有的邮票设计者仍采用以往标注办法,这样,面值1元以上的邮票面值就交错出现了整数分和整数元两种标注形式(以前者为主)。直到2000年,才又全面恢复“元”“分”分别标注制,根据情况以整数分、整数元和整数带小数的元三种形式各自分别标注(包括普票)。

  此外,在新中国邮票中,较特殊的附捐邮票,其面值标注常采用邮政实际常用邮资面值十捐赠金额的标注形式,其中前者为正常用邮消费,后者为无偿捐赠,由国家邮政部门集中转赠受赠单位或个人。如 1984年发行的T92《儿童》附捐邮票2枚,其面值均为“8+2分”。再如 1989年发行的T137《儿童生活》附捐邮票4枚,其面值均为“8+4分”。

回答2:

货币面值分为主币单位和辅币单位,中国的主币单位是"元",辅币单位是"角"和"分".
中国邮票最早8分面值(旧币800元)来源于解放初有关部门规定邮资,即平信每二十厘米大小以小米十二两的价格(当时一斤为十六两,十二两相当于现在的375克)为标准.
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的主辅币单位不适应时代发展,建议取消"角",仅留"元""分".另,"人民币"一词不是主币单位,建议改称"中国元",与国际接轨.
以上内部仅为<浅谈新中国邮票面值标注>一文的补充.

回答3:

沿用的8分时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