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弱土指淤泥、淤泥质土和部分冲填土、杂填土及其他高压缩性土。
软弱土的特性是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压缩系数高、渗透系数小。
为防止地基土液化,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不大于4(判别深度为15m 时) 或5(判别深度为20m 时);对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尚不应小于基底液化土层特征深度值 (d0) 和基础宽度的较大值。
土层当采用振冲或挤密碎石桩加固时,加固后的桩间土的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底平面的处理宽度,应符合要求。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软土的渗透系数一般约为。所以在荷载作用下固结速率很慢。若软土层的厚度超过l0cm,要使土层达到较大的固结度(如=90%)往往需要5~10年之久。所以在软土层上的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往往拖延很长时间才能稳定,同样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强度增长也是很缓慢的。
这对于改善地基土的工程特性是十分不利的。软土层的渗透性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水平向的渗透系数往往要比垂直向的渗透系数大,特别含有水平夹砂层的软土层更为显著,这是改善软土层工程特性的一个有利因素。
软粘土是软弱粘性的简称,有时还简称为软土。它是第四纪后期形成的海相、泻湖相、三角洲相、溺谷相和湖泊相的粘性土沉积物或河流冲积物,有的属于新近淤积物。大部分是饱和的,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孔隙比大于1.0。当天然孔隙比大于1.5时,称为淤泥,当天然孔隙比大于1.0而小于1.5时,称为淤泥质土。软粘土的特点是天然含水量高,一般为35%~80%,天然孔隙比大,一般为1.0~2.0,抗剪强度低,不排水抗剪强度约在5kPa~25 kPa,压缩系数高,一般为a1-2=0.5Mpa-1~1.5 Mpa-1,最大可达到4.5Mpa-1,渗透系数小,一般约1×10-6㎝/s~1×10-8㎝/s。在荷载作用下,软粘土地基承载力低,地基沉降变形大,不均匀沉降也越大,而且沉降稳定历时比较长,在比较深厚的软粘土层上,结构物基础的沉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软粘土地基是在工 程建设中遇到最多需要处理的软弱地基,它们广泛地分布在我国沿海以及内地河流两岸和湖泊地区。例如:天津、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湛江、广州、深圳、珠海等沿海地区,以及武汉、南京、马鞍山和昆明等内陆地区。
建筑之前如果地基不够坚固,为防止建筑后地基下沉拉裂造成建筑物不稳定等事故,需要对软地基进行处理,使其沉降变得足够坚固,提高软地基的固结度和稳定性至设计的要求,这个过程叫做软地基处理。
软地基处理软地基处理常用工法及其特点
1、复合地基法:水泥土搅拌桩、粉喷桩、碎石桩等;缺点:造价较高
2、排水固结法
(1)塑料排水板联合堆载:工期长,效果不理想
(2)塑料排水板联合真空预压:工期90天以后,效果容易控制,成本低
3、强夯法:缺点:质量不可控,易形成“弹簧土”。
4、无排水砂垫层真空预压:新型工法,工期短 造价低 成本比塑料排水板联合真空预压节约三分之一,效果可靠。
软地基处理广泛地应用在我国沿海及内地。例如:天津、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湛江,广州等沿海地区,以及昆明、武汉、南京等内地地区。特别是填海的一些地区,一般建筑前都需要进行勘测,然后进行软地基处理,否则存在很大的风险和后患。
软(粘)土是指在静水或非常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含有机质,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1.0的饱和粘性土。当天然孔隙比大于1.5时,称为淤泥;天然孔隙比大于1.0而小于1.5时,称为淤泥质土;天然孔隙比大于1.0,且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的细粒土均为软土。
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规定,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软土一般是指在静水和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以黏粒为主并伴有微生物作用的近代沉积物。软土是一种呈软塑到流塑状态,其外观以灰色为主的细土粒,如淤泥和淤泥质土、泥炭土和沼泽土,以及其他 高压缩性饱和黏性土、粉土等。其中淤泥和淤泥质土是软土的主要类型。
我国公路行业规范对软土地基未作定义。日本高等级公路设计规范将其定义为:主要由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孔隙大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层构成。地下水位高,其上的填方及构造物稳定性差且发生沉降的地基。日本规范还对软土地基做了分类,提出了类型概略判断标准。在给出软土地基定义时指出:软土地基不能简单地只按地基条件确定,因填方形状及施工状况而异,有必要在充分研究填方及构造物的种类、形式、规模、地基特性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应按软土地基处理。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