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和选择性两大类。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
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
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
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
改变资金流向,
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
直接增减基础货币
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
调节社会信用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选择性工具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以调节货币供应量。
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主要有:规定利率上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金融机构业务活动。
直接信用控制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
间接信用指导的主要方法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该类工具是借用中央银行的地位与威望,通过非强制性手段影响金融机构的信用业务,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三、我国采用过的货币政策工具
1984-1994年
贷款计划 规模控制 再贷款额度控制
存款准备金
利率管制
再贴现
1995年后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
☆贷款规模控制从逐步缩小到完全取消
☆利率管制逐步放松,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再贴现业务得以长足发展
☆启动公开市场业务
☆开展间接信用指导。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
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降低储户的风险。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就要增加向央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减少贷款的发放,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就会下降,反之亦然。三大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最有效。
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金融控制和调节。当央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变出卖债券,相应的回收一部分资金;反之央行将购买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的数量。
再贴现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的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扩张——紧缩——适度从紧——稳健——适度扩张。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拷信贷规模扩大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随后为治理通货膨胀造成经济发展速度显著降低,并引发通货紧缩,为应对持续性的通货紧缩我国又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来配合积极地财政政策。
从近两年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看,总的发展趋势是宽松成为主调,并已经超过了“稳健”的范围,可以认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适用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需要相辅相成的,偏向性的选定是不科学的。周小川日前的发言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多重目标论,即稳定币值以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当然,货币政策的多重目标论永远只局限于理论,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币值稳定永远是第一位的,既防止通货膨胀又防止通货紧缩,币值稳定才有可能尽可能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