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 试题,速求 答案,高分,在线等~~~~

2024-11-24 19:44:3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些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你没有及时看到?现在再给你重发一下。
一、是非题
1、对
2、错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错
10、对
二、双项选择题
1、AE
2、BD
三、运用逻辑基本规律分析下列个体中有无逻辑错误?若有,是什么逻辑错误?
1、甲同时肯定了相互矛盾的两种思想,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乙同时否定了相互矛盾的两种思想,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2、甲同时肯定了相互否定的两种思想,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乙没有错误。
3、在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中,“中国人”的内涵与外延均不同,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四、简答题
1、剩余法的公式:
复合情况(A、B、C、D)是被研究现象(a、b、c、d)的原因
A是a的原因
B是b的原因
C是c的原因
—————————————————
所以,D是d的原因
比如海王星的发现,就是运用剩余法的例子:1846年前,一些天文学家在观察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时,发现它的运行轨道和按照已知行星的引力计算出来的它应运行的轨道不同--发生了几个方面的偏离。经过观察分析,知道其他几方面的偏离是由已知的其他几颗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而另一方面的偏离则原因不明。这时天文学家就考虑到:既然天王星运行轨道的各种偏离是由相关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现在又知其中的几方面偏离是由另几颗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那么,剩下的一处偏离必然是由另一个未知的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后来有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并据此推算出了这个未知行星的位置。1846年按照这个推算的位置进行观察,果然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剩余法的明显运用。就这个例子来说,复合现象指天王星运行轨道的各处偏离(设为甲、乙、丙、丁四处偏离),复合原因指各行星对天王星的引力(设为A、B、C、D四颗行星),通过观察,已经知道偏离甲由行星A所引起,偏离乙由行星B所引起,偏离丙由行星C所引起。那么剩下的部分,即偏离丁必为未知行星D所引起。
2、假说就是人们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事物或规律性所提出的一个假定性解释。
如:《谁杀死了拿破仑?》一书在法国出版,引起了很大轰动。根据历史记载,拿破仑是1821年5月5日,死于被流亡的圣赫勒挪岛,死因为胃癌。本书的作者却认为拿破仑并非死于疾病,而死于谋杀。作出这一判断的人是一名瑞典牙医,他在1955年阅读当年看守拿破仑的人所写的《回忆录》时,看到书中这样写道,拿破仑在最后那段时间患脱毛症,除头发以外,全身汗毛脱光,牙龈露出齿根,双脚浮肿,心脏激跳。这位医生认为这些都是砒霜引起的副作用。由此作出了拿破仑的死因不是疾病而是死于谋杀的新解释。这也是一种假说。
任何一个假说都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假说是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的。前面关于拿破仑死因的假说,便是以科学知识为依据,经过推理分析才提出来的。光有事实材料,没有一定科学知识,不运用推理,不可能形成假说。
(2)假说带有推测的性质。任何假说都是对未知的现象或规律性的猜想,尚未达到确信可靠的程度,还有待于检验,甚至还有可能被推翻。因此,科学的假说与确已证实的科学理论是不同的。只有经过了检验,得到了证实,假说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科学理论。
3、推理性是不正确。
该推理形式为:((p→q)∧q)→p,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中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规则。
4、结论必然为O判断。因为E判断为大前提,根据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结论必然为否定的规则,结论必然是否定的,或者是E,或者是O;I判断为小前提,根据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结论只能为特称的规则,结论只能为单称判断,或者是I,或者是O。综合大小前提的组合,只能得出O判断为结论。
五、举例简述类比推理在现实中的运用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它能够帮助人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类比推理也有它的弱点,就是它的结论不必然可靠。为了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要求人们在运用这种推理时,要尽量可能地保证它们的共同属性与要推出的属性之间有本质的联系。只有做到了这些,结论才有较大的可靠性。
例如:我们浙江黄岩盛产柑橘,美国人对黄岩进行考察后,发现加利福尼亚州与黄岩的地形、土壤、水文、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大致相同,便推断出黄岩的柑橘移植到加利福尼亚之后也能获得高产。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这就是类比推理的应用。
六、分析题
1、
(1)求同法(契合法)
摩擦的对象不相同,场合不相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摩擦后都生热,于是可以认定:摩擦是生热的原因。
这就是运用求同法,推出了生热的原因。
公式: 先行情况——现象
①ABC———a
②ADE———a
③AFG———a
——————————
∴A是a的原因。
(2)求异法(差异法)
两个相同的对象,各种情况都一样,其中一个摩擦,结果生热,另一个不摩擦,结果不生热,于是可以认定:摩擦是生热的原因。
这就是运用求同法,推出了生热的原因。
公式: 先行情况 现象
①ABC———a
②-BC———-
—————————
∴A是a的原因。
(3)共变法
摩擦同一个对象,摩擦的频率越高、力量越大,对象的温度也就越高;摩擦的频率越低、力量越小,对象的温度也就越低,于是可以认定:摩擦是生热的原因。
这就是运用共变法,推出了生热的原因。
公式: 先行情况 现象
⑴A1BC———a1
⑵A2BC———a2
⑶A3BC———a3
——————————
∴A是a的原因。
2、讲话者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简单枚举法,他所考察的对象是特例,并没有考察更多的文学家,因此结论是荒谬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为了提高简单枚举法的结论的可靠程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增加被考察对象的数量。
(2)扩大考察对象的范围,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该类对象都要进行考察。
3、不能用完全归纳推理的出结论。完全归纳推理是由某类事物中每一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的一般性知识的推理。运用完全归纳推理必须能考察每一个对象,它只在被考察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被使用,如果数量太多,就无法使用。偶数是无法穷尽的,也就无法全部考察。因此不能运用完全归纳推理。

回答2:

呵呵 作业呢?还是考试啊! 谁会坐下来慢慢给你回答啊!除非你给的50块钱差不多~自己慢慢琢磨吧!要是以后不能上网呢?谁来给你回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