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初2上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024-12-15 16:57: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
1、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识记)
(1)元谋人: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远古人类的牙齿、工具,距今约有一百七十万年。考古学家称他们为元谋人。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已知)的最早人类。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北京人: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这就是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到约二十万年。
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能够用手使用工具劳动,他们已经是人了。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就是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社会。
(3)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遗址:①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还种植白菜等,兼有饲养、渔猎等经济活动。②已经会建造房屋(地穴式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⑤半坡遗址反映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河姆渡遗址: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②能建筑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的干栏式房屋,过定居生活。③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时代。④制作和使用陶器。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⑤河姆渡遗址反映了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特点。

内容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地点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
房子布局 干栏式 半地穴式
培植作物 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
国家之一)、白菜、芥菜
饲养牲畜 猪、狗、水牛 猪狗等牲畜
劳动工具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不漏水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
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
日常生活用品 黑陶、白陶 彩陶(如:鱼纹彩陶盆)
生活方式 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4) 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传说中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长江流域的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东方蚩尤,从此逐渐形成华夏族(汉族的前身)。至今海外华人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传说继黄帝之后,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史称“禅让”。
◆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祭拜黄帝陵:表达了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2、夏朝、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分封制(识记)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奴隶社会开始。禹是唯一个既做过部落联盟首领,又做过奴隶制国家国王的人。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个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授民授疆土”。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西欧封建等级的区别。
3、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理解)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完成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其主要形式是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
(1)背景:春秋以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到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强大,他们要求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因此纷纷要求变法。
(2)目的: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3)主要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县制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我国“县”这一地方机构最早开始设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4)历史作用:(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经过商鞅变法,①秦国废除了奴隶制,发展了封建经济(最根本最主要的作用),②军队战斗力加强,秦国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③为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启示: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使学生认识顺应历史发展的改革是促进国家强大的根本原因。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成功的改革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商鞅最终被诬告遭受车裂而死,商鞍变法失败了吗?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鞍最终虽被处死,但秦国的变法并没有废除,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秦国经过商鞍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①商鞅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变法有秦孝公的坚决支持。③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你所在的县,远离国都,为了推行变法,人们都在传言商鞅派了一个能干的县令。这种事可信吗?为什么?(不可信。因为法令规定: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
4、通过秦兼并六国的史实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说明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运用)
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1)、经过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3)、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适当,也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
2、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3、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一、政治:创立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意义: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第二、经济:1、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2、统一度量衡。 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第三、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作用:巩固了秦的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四、思想:“焚书坑儒”。 危害:钳制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第五、巩固、开发边疆: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水系)。
秦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秦统一的意义:
A.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B.它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秦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其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或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②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发南疆,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⑤同时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是利用哪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
5、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运用)
A.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推荐人才,破格录用有才能的人。

B.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兴修水利,亲治黄河,推行进步的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c.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西汉最高学府)。
D.军事上:起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发动三次大战役,打败了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E.民族交往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加强汉朝和西域各民族间的联系,客观上打通了“丝绸之路”——东西交通要道。
汉武帝时,西汉经济繁荣,国力雄厚,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评价汉武帝: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雄才大略,开拓创新,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使西汉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过: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连年用兵,国力耗损。
◆“秦皇汉武”对儒家思想各采取什么措施,各产生什么影响?
①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压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兴教育,使儒家思想开始正式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6、汉通西域、丝绸之路(理解)
(1)汉通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域的天马、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核桃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的发展。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即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从此,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路线:长安(起点) → 河西走廊 → 今新疆地区 → 西亚 → 欧洲(终点)
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地位: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条古代东西方交通要道成为中西交通交通的重要渠道。
你认为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A、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进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B、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在。
C、保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搞好旅游开发,促进我国西部开发建设。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7、陈胜、吴广起义(识记)
原因:秦朝实行暴政统治、沉重的徭役赋税、严刑酷法,使民不聊生。
过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起义。但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失败。
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注意:它并没有直接推翻秦朝的统治。直接推翻秦朝统治的是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8、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曹操 袁绍
影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曹操 孙、刘联军
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好: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②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理解)
背景:439年,北魏同样了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内容:A、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启发: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
10、隋唐科举制度、大运河的开凿(理解)
(1)科举制:隋文帝时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形成: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隋朝创立的科举制为以后各朝相继沿用。
完善: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子学规模, 进士科第一名称为状元;武则天时形成殿试制度,创设了武举;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衰落:明朝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实行“八股取士”,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
废除: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
历史作用:积极作用:①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改善了用人制度。②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唐朝时,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消极作用:明清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不讲求实际学问,此次中国科技落伍了。
对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启示:今天,我国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从知识考查转变为能力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隋大运河
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下令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605—610年)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四段,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全长四五千里。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以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永载史册,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巨大贡献。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评价:(唐)“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1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运用)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原因: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②唐太宗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
措施: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政治上: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魏征死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沿用隋制,推行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上: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重视科举取士。
民族关系上: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对外政策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往的繁荣。
评价唐太宗(运用)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认真吸取隋亡教训,深刻认识到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要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因此他在位期间,经济上减免租税,提倡节俭;政治上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实行三省六部制,精简机构;文化上完善科举制,大兴学校,民族关系上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
但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
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原因:认真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和虚心纳谏,推行改革措施。
启示:如为发办事,使人民安居乐业,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如关心国计民生,使老百姓能和谐创业。等等。
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现代史学家郭沫若称赞武则天的业绩说:“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就是开元盛世的景象。
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给我们什么启示?(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正确的方针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③要加强民族团结,坚持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④重视发展科学技术。
12、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理解)
(1)古代中日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来中国。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有13次。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鉴真在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他对日本建筑、医学等方面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设计创建的唐招提寺,日本人民视为艺术明珠。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日本的文字、建筑、风俗、饮食、服饰等方面受唐朝影响;
“唐风洋溢奈良城”你对此有何感想?
答: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说明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外国先进文化;说明唐朝

http://lcls.czedu.com.cn/Article/UploadFiles/200910/2009101821535328.doc

都在这呐。。。祝君好运吖。。。

回答2:

回答3:

你好像说的不对哦,“是从第4单元的第1课 从封邦建国到统一天下到第3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这是初一的课程哦,怎么是初二的呢?

回答4:

百镀不让发网址
你去Google搜“一点通教学网”, 有历史人教版初2上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免费

回答5:

我知道!我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