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文言文翻译

2024-10-27 23:16:2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没查到这篇文章的出处,但应该也不是《勉学》,我把《颜氏家训·勉学篇》都翻了一遍,也没找到这篇文章。


原文和对照翻译如下

原文: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翻译:南梁时有个彭城人叫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早年失去了亲人,家境贫寒,没有能力购置灯烛,经常是买了些荻条折成尺寸长短,用点着的火焰来做灯光照明夜读。


原文: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宋,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

翻译:南梁孝元帝最初出任会稽太守时,仔细为自己挑选僚属,刘绮因其才华,被任命为湘东国的常侍兼充记室,掌管奏折文书工作,很受礼遇,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原文: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

翻译:义阳有个叫朱詹的人,世代住在江陵,后来搬到了扬都,喜欢学习,但家里穷,接连多天没办法生火做饭,只能把纸吞下来填充肚子,碰上寒冷的天气也没有毡被,只能抱只狗睡觉。


原文: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

翻译:但狗也非常饥饿,起来跑到外面偷食吃,叫都叫不回来,哀号的声音惊动邻居,但他仍然没有荒废学业,最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将军属下的录事参军,被孝元帝所礼遇。


原文: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

翻译:这个人所做的是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真是一位勤学者。


原文: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翻译:东莞有个叫臧逢世的人,二十多岁时,要读班固著的《汉书》,苦于向人借时间不能太长,就向姐夫刘缓乞讨名帖书翰纸末,亲手抄写一部,军府里的人佩服他有志气,终于以精通《汉书》著称。

回答2:

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烛,就买来获草,所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梁元帝在任会稽太守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以其才华当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狗世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哀声惊动四邻里。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就向姐夫刘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得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

回答3: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经文,粗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