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一)作者为什么独爱莲花?
1. 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征,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2. 感叹仰慕富贵的人多了,希望出现更多向往君子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文章采取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为什么读来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
对莲花的描写既表现了它的生物特性,又暗含了君子精神品格的特征。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能与它的典雅艳丽形象联系起来。总之就是抓住了两者的某种相似点。参见练习四。
《芙蕖》
(一)《芙蕖》与《爱莲说》相比,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在哪里?
一为说明文,一为散文。一重在写荷、爱荷本身,写得很细;一重在托物言志,爱莲花般的君子。两文的独创性分别是:以可人等妙语概括芙蕖价值;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详见练习二。
(二)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层次井然的?
总分结构,条理清晰,前后呼应,以妙语提纲挈领,以下述线索逐层描述:“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详见练习三。
五. 《爱莲说》《芙蕖》课文讲解
《爱莲说》
(一)文章主旨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二)文章思路
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白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的鄙弃。
(三)重点语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分析: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这句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了莲的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而是质朴无华。看似写花,其实是以花喻人。此句成为比喻人洁身自好,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质朴无华的千古名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文章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表达了作者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之情。
(四)写作特点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立意高远。
文中分别寓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对当时社会上的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
2. 衬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3. 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力。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坦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应行为正直,刚正不阿。文末作者的感叹,既表明了真正的隐逸之士,志行廉洁之士实在太少,又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
第二题1. 多 2. 洗涤 妖,美丽而不庄重 3. 更加 4. 助词,不译
《芙蕖》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作者酷爱芙蕖的情感为线索,以荷生长败落的时间为序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荷之情。
(二)文章思路
本文全篇紧扣“可人”二字展开说明,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旨在说明芙蕖的价值与功能,抒发了对荷的酷爱之情。
(三)重点语句
1.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分析:因为荷花适合人的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总领全文。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紧接着用“不一而足”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提起下文。
2.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分析:有风时(它)呈现出随风摇摆的美态,没有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飘飖”“袅娜”不但用词准确,且在动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四)写作特点
1. 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文章分说芙蕖“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远观其花、近闻其香,然后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可口”“可用”说的是使用价值。这两个方面,作者推重的显然是观赏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一般人所见不深,就详写;“可鼻”“可口”“可用”人所熟知,作者也无特别体验,便稍作介绍。这样处理,使文章于短小精悍之中见新颖。
2. 以说明为主,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本文在文体分类上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与今天常见的科技小品相类似,在写法上,虽以说明为主,也用描写、抒情、议论。本文对芙蕖生态的描写,说明它的“可目”;对芙蕖价值功用的议论,说明它的“种植之利”。
3. 语言通俗形象,简洁生动。
如“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不但用词准确,而且在动与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又如“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用双重否定句式对比,写得明白晓畅,读来琅琅上口,充满意趣。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1. 适合人的心意 不止一样2. 备:全部3. 明年4. 用在句中表停顿,不译预备,供给 5. 勉强敷衍 因……而苦恼 连词 大概
第二题 ①在立意上,《芙蕖》具体说明芙蕖的可人之处,强调它的种植之利,并渗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表明自己夏季以莲为命的原因,抒发了自己不能广为种植的感慨:而《爱莲说》则是通过描写荷花清逸秀美,出淤泥而不染这一特色,赞扬了所谓君子的优美品质和清高性格,表达了以君子自居、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②在写法上,《芙蕖》属于科学小品(说明文的一种),以说明为主,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在句式上骈散结合,奇偶交替;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反问、反对等。《爱莲说》则属于散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方法,借物写人,托物言志,意在言外。
第三题 文章第1自然段总起,用“可人”“不一而足”“备述”引出下文四个方面,然后2~5段分述芙蕖种植之利,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展开说明,最后6~7段抒发感叹,收束全文,表明芙蕖种植之利在百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