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告诉广大毕业生的是,面临就业不可心存侥幸、要做好充分准备。
我用自身亲历的案例做个说明。我MBA毕业后去了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行——中金公司。领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招募新人。无论本科、研究生,我们都只去国内最top的5家顶尖儿院校选拔;我们也接收留学国外的应届生,当然也必须是名校。做了几场校招说明会,之后收到简历近万份,那不是百里挑一,是几百人挑一,当年中金招聘的毕业生不到20人。
有两个人给我留下较深刻印象,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
先说正面的吧,小伙子毕业于国内最好的两所大学之一,金融专业出身,招聘考试成绩尚可、面试这关不够突出,形象普通了些、沟通表达不够流畅、给人印象不够自信。这轮就没选上。他得知结果后,发邮件给我,希望再给一次机会,哪怕做temp(临时合同员工)。我跟他申请的部门负责人沟通,把备选的人又缕了一遍。负责人在美国金融机构干过,国外金融博士,眼儿高,没有人入他法眼,这个学生的执着给我们留下印象,加上名校毕业,又主动放下身段,最终我们商量后给了他一个temp的机会。小伙子干的不错,经过历练和做出的成绩,一年后转为正式成员。
负面的这位申请人,跟上一位是校友,本不在面试名单上。他电话、邮件一通轰炸,说那段时间学校安排他去台湾做交流,完美错过递交材料,恳请我给一次机会。职场多年,我一直比较珍惜人才,不愿放过一个候选人。我“利用”职权,给他开了“后门”,允许他提交简历。他快速寄过来了。我们都是有统一模版的。收到阅后,我准备放到“备选”这摞里。真是鬼使神差——边上的另一摞是被淘汰的简历。我下意识的扫了一眼,最上面的居然就是这个声称“错过”申请的名校生。我翻开看,他不但申请了,还考了试,没有达到中金的合格线……第二天,这位学生打电话给我,问是否收到材料?我淡淡地回了一句,“你好像是应该考过试了”。对方放下了电话,再也没有打扰我。
从这个负面的真实案例,我告诉大家,规范的企业重视什么?首先是诚信。金融行业是高工资、也是高要求,这个行业离钱太近,从业人员又很聪明,一不留神就容易打“擦边球”,轻则自身受损,重则牵连公司。
一个人能力不行,可以去提高;知识不够,可以去学习;可是如果德行不够,规范的企业是万万不能把你招进来的。
今年就业形势难度远大于往年。
我分析主要原因就两条。一是多年的大学扩招,每年的毕业生都在累计增长,就是供给侧在不断增加;二是招聘岗位大大减少,作为吸纳就业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恰是此次新冠疫情的重灾区,壮士断腕,自身难保,需求侧大幅萎缩!
危机之下,我建议大学生们树立两个心,一是信心,二是恒心。
“信心是最珍贵的”!相信国内疫情会进一步得到很好控制,相信国内的生产生活会率先国外恢复正常、复产复工复商等有序进行,相信随着国内外疫苗等抗疫措施加紧实施试验,因疫情压减的市场和工作机会,会逐步反弹。
“恒心是最需必备的”!这场战役不仅仅是与传染病的抗争,它是一场需要我们国家、社会、乃至个人需要系统思考、系统应对、积极准备、做最坏打算的“斗争”!对于我们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而言,我们要做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正式)工作,没有(多少)收入的准备!
但我们并不是被动的!
在准备就业的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大学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我们可以系统地梳理一下学科知识体系,分成模块、做出知识点、列举小案例,做出知识普及产品的微课、短视频、短音频或者写成文章。再比如,我们每个人的故乡都有自己的特点、多多少少有一些特产,我们也可以学习带货主播,利用我们聪明的头脑,与父母和其他有生活阅历的人沟通交流,设计场景、布置知识点,一部智能手机,多尝试尝试,说不定就能帮你打开一片小天地……
我们熟知的“荷花”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前29天的准备(铺满荷塘的一半),就没有第30天的荷花满池。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经历“目标、付出努力、经历过程、适时调整”这四个步骤,我们没见过缺省步骤、跳跃式做事而获得成功的;即便有偶然的成果,那也是侥幸得到的——侥幸得到的,一定会因为实力不够而归还回去。
最后,经历过阅人无数的职场老兵,我这里真诚地祝福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们,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2020年毕业应该是比较艰难的,因为留给毕业生们找工作的时间比较短,只有短短的两三个月,在这两三个月中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2020年的毕业生,可能很多人会毕业的时候没有工作,毕业就失业。
2020年毕业应该是很艰难的,因为他们有疫情的影响,有几个月的时间是耽误了,所以导致实习或者学习的进度变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