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奖励耕战,获得人民支持
C.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
2.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产生形成影响最大(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3.台湾在三国时称( )
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小流求
4.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都与我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懿
5.自东汉到西晋,北方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抗
B.少数民族居住地阶级矛盾尖锐
C.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向往 D.民族融合的加强
6.曹操与苻坚南下统一均未成功的相同原因( )
A.不具备统一的条件 B.自恃兵多势强
C.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不存在统一因素
7.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 B.土壤肥沃 C.社会安定 D.北民南迁
8.“若问古今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下面几个朝代中曾定都洛阳的有( )
(1)曹魏 (2)西晋 (3)北魏 (4)东汉
A.1、2、3、4
B.2、3、4
C.1、2、3
D.1、3、4
9.中国古代采取一系列汉化政策,促使鲜卑族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11.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
A.都曾定都洛阳 B.都曾统治黄河流域
C.因权臣所篡而亡 D.都属于少数民族政权
12.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的情景时,他可能在探究( )
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
C.祖冲之的贡献 D.徐光启的著作
13.下列著作出现的顺序是( )
(1)《史记》(2)《九章算术》
(3)《水经注》(4)《齐民要术》
A.1、2、3、4
B.1、3、2、4
C.3、2、1、4
D.4、3、1、2
14.中国一代“书圣”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后被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是( )写的。
A.陶渊明 B.张衡 C.顾恺之 D.王羲之
15.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群的兴建是当时( )广为流传的历史见证。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天主教 D.基督教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词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17.材料一:司马迁《史记》中是这样描写江南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品;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丝绵布帛之说,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这两则史料对江南地区的描写有何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3)这一变化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493年6月,一队二十万人的队伍离开平城向南进发,大军行至洛阳,雨下个不停,他们的首领仍然坚持南伐,众大臣都跪在马前叩头,有人失声痛哭,苦苦劝谏不要南进,首领说:“如不南进,必须在此迁都。”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愿的站在左边,群臣害怕继续南进,纷纷站到右边,高呼万岁。这样这位首领的迁都之计顺势定了下来。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迁都?你形容一下北魏迁都后洛阳的情况。
(2)他在位期间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有什么意义?
19.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毕竟是短暂的。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必然为重新走上统一创造条件。这是目前史学界达成的共识。试以三国连两晋南北朝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
(1)曹魏 (2)西晋 (3)北魏 (4)东汉
A.1、2、3、4
B.2、3、4
C.1、2、3
D.1、3、4
9.中国古代采取一系列汉化政策,促使鲜卑族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11.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
A.都曾定都洛阳 B.都曾统治黄河流域
C.因权臣所篡而亡 D.都属于少数民族政权
12.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的情景时,他可能在探究( )
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
C.祖冲之的贡献 D.徐光启的著作
13.下列著作出现的顺序是( )
(1)《史记》(2)《九章算术》
(3)《水经注》(4)《齐民要术》
A.1、2、3、4
B.1、3、2、4
C.3、2、1、4
D.4、3、1、2
14.中国一代“书圣”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后被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是( )写的。
A.陶渊明 B.张衡 C.顾恺之 D.王羲之
15.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群的兴建是当时( )广为流传的历史见证。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天主教 D.基督教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词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17.材料一:司马迁《史记》中是这样描写江南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品;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丝绵布帛之说,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这两则史料对江南地区的描写有何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3)这一变化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493年6月,一队二十万人的队伍离开平城向南进发,大军行至洛阳,雨下个不停,他们的首领仍然坚持南伐,众大臣都跪在马前叩头,有人失声痛哭,苦苦劝谏不要南进,首领说:“如不南进,必须在此迁都。”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愿的站在左边,群臣害怕继续南进,纷纷站到右边,高呼万岁。这样这位首领的迁都之计顺势定了下来。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迁都?你形容一下北魏迁都后洛阳的情况。
(2)他在位期间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有什么意义?
19.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毕竟是短暂的。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必然为重新走上统一创造条件。这是目前史学界达成的共识。试以三国连两晋南北朝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
这是今年的卷子吗
上学期的有吗
估计不是、、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奖励耕战,获得人民支持
C.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
2.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产生形成影响最大(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3.台湾在三国时称( )
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小流求
4.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都与我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 )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懿
5.自东汉到西晋,北方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抗
B.少数民族居住地阶级矛盾尖锐
C.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向往 D.民族融合的加强
6.曹操与苻坚南下统一均未成功的相同原因( )
A.不具备统一的条件 B.自恃兵多势强
C.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不存在统一因素
7.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 B.土壤肥沃 C.社会安定 D.北民南迁
8.“若问古今兴亡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宋代著名政治家司马光的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下面几个朝代中曾定都洛阳的有( )
(1)曹魏 (2)西晋 (3)北魏 (4)东汉
A.1、2、3、4
B.2、3、4
C.1、2、3
D.1、3、4
9.中国古代采取一系列汉化政策,促使鲜卑族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11.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
A.都曾定都洛阳 B.都曾统治黄河流域
C.因权臣所篡而亡 D.都属于少数民族政权
12.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的情景时,他可能在探究( )
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
C.祖冲之的贡献 D.徐光启的著作
13.下列著作出现的顺序是( )
(1)《史记》(2)《九章算术》
(3)《水经注》(4)《齐民要术》
A.1、2、3、4
B.1、3、2、4
C.3、2、1、4
D.4、3、1、2
14.中国一代“书圣”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后被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是( )写的。
A.陶渊明 B.张衡 C.顾恺之 D.王羲之
15.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群的兴建是当时( )广为流传的历史见证。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天主教 D.基督教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词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17.材料一:司马迁《史记》中是这样描写江南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品;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丝绵布帛之说,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这两则史料对江南地区的描写有何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3)这一变化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493年6月,一队二十万人的队伍离开平城向南进发,大军行至洛阳,雨下个不停,他们的首领仍然坚持南伐,众大臣都跪在马前叩头,有人失声痛哭,苦苦劝谏不要南进,首领说:“如不南进,必须在此迁都。”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愿的站在左边,群臣害怕继续南进,纷纷站到右边,高呼万岁。这样这位首领的迁都之计顺势定了下来。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迁都?你形容一下北魏迁都后洛阳的情况。
(2)他在位期间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有什么意义?
19.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毕竟是短暂的。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必然为重新走上统一创造条件。这是目前史学界达成的共识。试以三国连两晋南北朝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
回答者: 354160741a - 一级 2010-1-5 19:26
B B A B A C D A
回答者: 黑眼圈哦 - 二级 2010-1-7 11:45
bushi
回答者: 120.6.139.* 2010-1-7 15:23
(1)曹魏 (2)西晋 (3)北魏 (4)东汉
A.1、2、3、4
B.2、3、4
C.1、2、3
D.1、3、4
9.中国古代采取一系列汉化政策,促使鲜卑族和汉族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11.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是( )
A.都曾定都洛阳 B.都曾统治黄河流域
C.因权臣所篡而亡 D.都属于少数民族政权
12.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的情景时,他可能在探究( )
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
C.祖冲之的贡献 D.徐光启的著作
13.下列著作出现的顺序是( )
(1)《史记》(2)《九章算术》
(3)《水经注》(4)《齐民要术》
A.1、2、3、4
B.1、3、2、4
C.3、2、1、4
D.4、3、1、2
14.中国一代“书圣”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后被人称作“天下第一行书”是( )写的。
A.陶渊明 B.张衡 C.顾恺之 D.王羲之
15.南北朝时期的石窟群的兴建是当时( )广为流传的历史见证。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天主教 D.基督教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请回答:
(1)词中的“三国”是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什么?
17.材料一:司马迁《史记》中是这样描写江南的: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品;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都忘饥......丝绵布帛之说,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这两则史料对江南地区的描写有何不同?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3)这一变化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493年6月,一队二十万人的队伍离开平城向南进发,大军行至洛阳,雨下个不停,他们的首领仍然坚持南伐,众大臣都跪在马前叩头,有人失声痛哭,苦苦劝谏不要南进,首领说:“如不南进,必须在此迁都。”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愿的站在左边,群臣害怕继续南进,纷纷站到右边,高呼万岁。这样这位首领的迁都之计顺势定了下来。
——《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迁都?你形容一下北魏迁都后洛阳的情况。
(2)他在位期间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有什么意义?
19.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毕竟是短暂的。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必然为重新走上统一创造条件。这是目前史学界达成的共识。试以三国连两晋南北朝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