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如下:
第1步、所有材料混合,搅拌成絮状。
第2步、就靠这台妈妈牌压面机了。刚开始用一档。
第3步、这是基本成型的粗糙面胚。下面一张比上面一张多过了一遍。对折一下反复过压面机,成品会越来越细腻。
第4步、到这个状态后,静置十几分钟。让面粉充分吸收水分。小块的面团正在醒发,最好盖上保鲜膜防止风干。大块的是醒发后重新压制的面片,调整了压面机的厚度3档。
第5步、开始取饺子皮咯。面皮两面都撒上面粉防粘。用我儿子的幼儿园水杯来取模。
第6步、取模后,剩下的重新用压面机重复步骤。
一定要详细,比例也要详细
和面:
高筋面粉或中筋富强粉500g+5克精盐搅匀,用2枚鸡蛋+200g清水调匀后慢慢的倒入面粉中,一边倒一边将面粉搅匀成面碎花状,可以根据面碎花的大小判断面团的软硬程度,面碎花大则面团软,面碎花小则面团会硬,将面碎花柔和到一起后,用拧干的湿布遮盖面团进行饧面。过5分钟后将面团再次揉一遍,使其表面光滑滋润,盖上湿布再次饧面10分钟即可使用。
做剂子:
制作饺子剂儿的大小一般为12.5g一个,将面切成条后,用手攥成大约直径1.5cm的面棍,在案板上搓匀,用刀按1.5cm的距离切剂儿,切剂儿时要切一个后面棍要转动90度,将切好的面剂儿撒上干面揉圆后压扁,面剂子就作好啦。
擀皮:
一手持饺子剂儿,一手使用擀面杖;将饺子剂儿放入擀面杖下,一边推压擀面杖,一边转动饺子剂儿,使其擀压成皮。如果包饺子采用挤式包法,则饺子皮在擀制时注意皮的中间要略厚一些,以防在挤包时跑馅儿。
包饺子:
中国饺子的文化源远流长,包饺子的形状与手法也是多种多样,门类繁多,通常都是以捏折儿成梳子饺,挤压花边饺为常见。还有元宝形、白菜形、三角形及繁花形的花样饺子。为保持形状完整,花式饺子多为采用蒸制的方法加工制熟。总而言之,饺子包好煮制过程中不露馅儿,就是成功的饺子。
煮饺子:
将锅内放入足量的清水,加入10g盐、10g鸡精、20g植物油,将水烧开后依次顺锅边下入饺子生胚,下后用漏勺顺锅边顺时针方向推动饺子,使其散开避免粘连,盖上锅盖大火烧开,掀开锅盖放入半小碗清水,水烧开后再加清水反复三次,取一饺子在漏勺中,用手指按一下,饺子皮迅速弹起时,饺子就煮熟了。
说明:饺子面中加入盐和鸡蛋,可使饺子皮富有弹性及营养,色泽淡黄美观。煮饺子时加入盐、植物油可以防止饺子在成熟装盘后粘连,加入鸡精可以用做食用汤饺时提鲜。
每个牌子的面粉的吃水量不同,因此和面团时候所加的水分也有些许差异,基本上,2杯面粉要加将近1杯的水(要留约1/5杯,看情况再慢慢地补充)。冷水面是全部加冷水,而做烫面时,则2/3量的水是热水,先均匀地淋入面粉中,用筷子搅动,散热后,再加入1/3量的冷水,用手揉成一团。一手拿捍面棍,一手拿小圆饼状的面团,以顺时钟方向旋转的方式慢慢杆成直径约7公分的饺子皮。
拓展:
1、饺子,又名水饺,原名“娇耳”,是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源于中原宛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深受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
饺子是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它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明朝末年张自烈做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南方有些地方过年时会打散鸡蛋后加热做外皮包上肉馅称之为蛋饺。
2、折叠起源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另说:春秋时期的水饺在东夷地区薛国(今山东滕州)墓葬中发现,说明这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东夷地区。
剩饺子皮的吃法
面粉中加鸡蛋,和的稍软些好吃,和好面后再醒一个小时。加鸡蛋的饺子皮不会破,可擀得薄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