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实话,血淋淋的实话,太过写实,让人看得不免压抑。有时候我会想,是否真的有宿命?孩子出生是一张白纸,家长画什么,他便是什么,他会看什么书,遇到什么事,会有什么样的性格,似乎在你父母为你换上尿布,哄你睡觉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
我出生在农村,中小学也一直在镇上,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不坏,但似乎也算是作者所说的寒门之子,因为他所说寒门更多指的是一种思想。寒门思想是怎样的呢?我说不清,但我的确能感受到。小学时,老师让我们交钱订些报纸,有些同学就很为难,他会难堪地抱怨到:又要交钱,我回去向我妈要交,她又得说我读个书哪有这么多钱要乱花的?他们尽管家庭条件并不差,但会觉得花在孩子念书上的钱不舍得,不理解。到大学后,我也很不理解有些父母家并不是没钱,却不愿给孩子花些旅游的钱,以至于我有位同学每次和我们穷游,都是瞒着家里。按我父亲不客气的说法:这就是农村人,小气,境界不够。我无意充满优越感地批评农村思想,但从统计来看,那些落后自私的思维方式,寒门居多。这也很容易理解:经济条件不好,书读得也就不多,接触的世野也小,故而思维也窄。
说件多年来我耿耿于怀的事。那时初三,一直和一个大块头同桌,坐在课里倒二排的位子。一次会考,按成绩挑位,我们按名次排队,按高到低自由挑选座位。那次我考得还算马虎,轮到我时,前排的位子已经被挑得差不多,我想要坐前排就要抛弃原来的同桌,和前排空出一个位的人坐,否则,我只得在后排挑个空桌,等原来的同桌。我犹豫极了,我想坐在前排,可是我又不想抛弃同桌。最后我想到若是母亲在场,她一定会叫我坐前排,抛弃同桌,于是我这样决择后,难堪极了,我真无法面对同桌。回到家后,我和母亲说这事,说内心的不安,但母亲却说有什么难过的,自然要这样挑喽。这件事多年来一直埋在心里,无法释怀,尽管后来一直和那个同桌关系不错,他也似乎并介怀,但我一直觉得对不起他。
说真的,这种利己思想本身并不没错,但它分裂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一定不会这样